近日,淮安市一院成功救治了一名因急性脑卒中而病情危急的高龄患者,再次展示了高水平急诊卒中救治团队的技术实力与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患者李某,男,75岁,因“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4小时”紧急入院。经绿色通道转至我院时,已在下级医院尝试取栓失败,病情异常危急,随时可能错失黄金治疗时机。接到患者转诊信息后,我院卒中中心立即启动急救机制,安坤博士负责接诊,第一时间制定治疗方案,并协助李明超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急诊手术。
高难度颈动脉穿刺:通向生命的“桥梁”,苏北地区率先突破
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路径极度迂曲,病变位置深且解剖结构复杂,当地医院常规手术路径失败。为尽快恢复供血,团队果断选择风险更高但成功率更高的颈动脉穿刺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这一操作技术难度极高,要求术者在短时间内精准穿刺颈动脉,同时避免术中并发严重血管损伤。
李明超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顺利完成颈动脉穿刺,成功实施机械取栓术。术中血管迅速再通,患者脑部供血恢复,扭转了危急的病情。
多学科协作:为生命护航
术后,患者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病情再度危急。为此,医院迅速组织呼吸科和ICU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抗感染治疗、呼吸支持、营养管理等多方面的精细化治疗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成功脱离危险。
多学科协作充分体现了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卒中中心、呼吸科和ICU团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从手术抢救到术后监护,再到综合治疗,每一步都做到了无缝衔接,为患者转危为安提供了坚实保障。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四肢逐渐恢复自主活动能力。出院时,患者家属满怀感激地说:“是你们让我父亲重获新生,我真的太感谢了!”
这一病例不仅展现了我院在高难度急诊介入手术中的技术优势,也凸显了多学科协作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新生。
淮安市一院卒中中心简介
淮安市一院卒中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为基础,打造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等多科协作的“脑卒中救治团队”,建立规范的卒中诊疗操作流程,设立急性脑血管病绿色救治通道,24小时联动待命,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2024年“全国卒中中心质量管理百强名单”上连上5个单元的光荣榜,我院卒中中心凭借在AIS介入再通技术、静脉溶栓技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动脉瘤夹闭术栓塞术等关键领域的卓越表现,荣登全国百强榜。
2024年11月最新数据,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32强,其中AIS介入再通技术综合排名更是达到了全国第11名,静脉溶栓技术综合排名也位列第42名。
淮安市一院神经内科不断优化卒中救治流程,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技术上精益求精,实现了对卒中患者的全链条救治,彰显了淮安市一院神经内科在卒中救治领域的强大能力,为周边地区卒中患者的救治保驾护航。
团队简介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科副主任兼神经介入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
江苏省卒中学会理事,国家卫生计生委缺血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脑血流重建专委会常委,淮海神经内科脑卒中专委会副主委,淮安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委,淮安市卒中学会副主委。
获得中国2021年度“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取栓工作优秀个人,获得院重大实用领先技术奖一等奖(2020)、二等奖(2015、2022)共三项,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淮安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一项。获得市(师)级课题两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在苏北地区率先开展非急性/慢性颅内外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等新技术。已经独立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非急性/慢性颅内外动脉闭塞再通术、静脉窦介入手术及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约2000余例。(安坤)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