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盐城市大丰区西团古镇(上篇)——历史馈赠的一朵海上花

发布时间:2024-11-05 15:42:07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吴耀庭

作者简介:196312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参战退役军人,曾任企业干部、镇志编辑、地方报编辑,江苏省安全文化丛书编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现兼任大丰区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江苏荷兰花海文学社《斗龙港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个人有数百万字各类文稿被多个平台刊用,出版过个人作品集《寸草春晖》等书,其书法、新闻、摄影、文学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区(县市)获奖;《大丰日报》《大丰电视台》《盐城电视台》等多个媒体对个人作过专题报道。作者还是《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研究员。

作者吴耀庭摄于荷兰花海

“东港天边水,西团海上村。”

康熙年间,国子监博士、钦差大臣孔尚任奉旨到盐城一带治水,面对西团古镇自唐代咸亨年间就兴起的人间繁华低吟浅唱。

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出生于此,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在此偶观海市蜃楼写下《镜花缘》,“扬州八怪”郑板桥少年时寄住于此留下字画与传说。从这里,共走出过22位进士、28位明清举人。

回溯我的家乡西团历史,盐业重镇的风味迎面而来。

清代国子监博士、《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湖海集》中写《西团》诗的册页

安放于西团廉政教育基地图展中的古典西团历史文化图片(包含古盐业、古建筑、庙宇、神牛斗龙神话、名人孔尚任、张士诚等历史文元素)

考古中国,后北团盐业遗址天下关注

几年前,北团村季林安老校长让我致电大丰博物馆馆长蒋玉平,说北团在平田整地中发现大量草木灰和瓷器等物,请求考古,于是迎来了江苏省考古队……

202471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浙江绍兴市稽中遗址、江苏盐城市盐业考古、河南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淮安市城市考古4个考古项目新进展、新成果。

盐城盐业考古项目,指的就是大丰区西团镇后北团盐业遗址,这里是一个自唐宋延续至明清的制盐聚落。对此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央视新闻:后北团的盐灶遗址

考古中后北团出土的瓷碗

【后北团考古队员、江苏省考古院考古专家】杨广帅介绍说:“大丰地区海岸线绵长,开展盐业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曾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地和集散地。史料表明,大丰煮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到南北朝时期,大丰已是盐运咽喉、经济重镇,为淮北海盐集散中心。”“后北团遗址出土了瓷器、陶器、琉璃器、铜器和骨器等小件器物共200多件,其中瓷器数量最多。出土的瓷碗等生活用具,大多制作粗糙,基本是百姓的日常所用之物,与当时的普通盐民生活质量相符。这些遗物、遗迹生动复原了大丰地区宋代至明清的一个盐业生活的状态。后北团遗址所在区域主要为盐民的生活区,应当属于《淮南中十场志》记载中的北团。”

千年淮盐,沧海桑田。后北团盐业遗址,以及同期挖掘的小海镇杨树村“雄鸡垛”遗址(发现东周时间的鬲足、印文硬陶以及元明清各个时代的陶瓷碎片、砖瓦)、前期挖掘刘庄镇友谊村出土的郢爰(战国时期货币)遗址,上世纪80年代西团镇大龙地区曾出土过6000年前的麋鹿角化石,把西团一带沿海地区的成陆历史向前大大推进了一大步。种种考古发现,西团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盐业文明发祥地。

小海、西团、刘庄等地,考古发现其成陆年限从东周到战国、到唐宋时期,出土文物遗迹皆有,说明这一片土地虽然地处范公堤以东区域,但出现时间绝不在宋代范公堤建设以后,而是在此前早就出现,这些地方是海中的高墩,犹如今日海中之东沙,先民们在这些海滩的高墩上建灶煮海为盐,从而形成集镇。

西团是古代草堰场的基本产盐地之一。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两淮盐法志》中,“地理志”记载了“四团”草堰场的盐灶地位明确:场地的“分野……北连白驹、南并小海,壤地与小海错列,广(东西长)八十里,袤(南北长)十九里,中为草荡凡三千二百十有三顷九十亩四分。东至海,西至范公堤,避潮墩散布于四团凡八。”四团灶房和八座潮墩在大东河的东北面,而草堰在其中,盐灶中有浪港寺(㫰网寺),寺东北与东南各有玄亭庙一座,观其方位一在西团一在南团,故西团是古代草堰场的基本产盐区之一。

明初(约1392年后),草堰场在四团编立团总,设灶产盐。清初(约1671年后),发展商灶,西团成为盐业经济中心。由于盐业兴旺,商贾云集,市况繁荣,于清嘉靖年间(约1815年前),即已成为东台县境有名的“市”。草堰场署移往西团(1861年)以后,西团兼有“场”“市”两者地位。在清末明初的资料上常见,西团与丁、小、草、沈并称为“三场两市”记载。西团市的建制延今有百余年的历史,直到抗战前期。

古镇西团,盐业重镇本乃繁华之地

“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四围碧水空蒙里,十里青芜杳霭中。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这是清代诗人高岑题《范堤烟雨》的诗句。

独特的制盐方式(央视截图)

千年淮盐,为沿海地区繁荣,提供了先天优势。历史上,江苏境内有淮北、淮南盐场,以淮河为界,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安、南通4市,旧时曾有“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在古代,天下税课盐税占了一半,而两淮盐税又占了盐税的一半,淮盐产销高低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当今每年仍有120万吨高品质食用淮盐输送到全国20多个省(市)和日、韩、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端上数亿人的餐桌。

由于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带入的泥沙不断流入大海,海潮托顶逐步淤积,造成海势东迁。而产盐、运盐获利甚多,两淮盐场遂成2000多年来中国产量最大的盐场,盐运中枢扬州商贾云集,倍受渔盐之利,在两汉、隋唐、明清时期先后三度繁荣。

两淮盐场中,盐官范仲淹(后任宰相)为抵御海潮侵袭和适应运盐之需,兴工修筑“捍海堤”,后人感恩他的功绩,把“捍海堤”称为“范公堤”。而当年为筑堤取土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运河,因连接“范公堤”沿岸的十几个盐场,被称“串场河”。

范公堤和串场河将里下河地区分成堤东和堤西两大自然区域,范公堤和串场河开辟了里下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纪元。古人登范堤东望,堤外有烟墩(烽火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救命墩)103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海雾飘忽,茫茫苍苍,别是一番充满遐想的无限风光。

人间烟火,五光十色的市景缥缈如昨

民国元年(1912年)设西团市。民国16年(1927年),西团市改为“四团市”(指东、西、南、北四个团),设立四团市行政局,为县下一级地方政府。局下设镇、乡为“闾邻制”。民国19年(1930年),改划属东台县第九区,区公所初设在西团,后迁至小海。民国22年(1933年),“闾邻制”改为“保甲制”,直至民国29年(1940年)。民国29年(1940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民主政权,东台北部大丰境域数度建立台北行署或台北县,西团数度建区、撤区,但其境域一直隶属草堰场、白驹场、刘庄场、东台县第九区、兴化县第六区、小海区、堤东区、白驹区、刘庄区及台北县西团区管辖,至1957年全境才基本稳定成为今天版图。

生活于民国至上世纪80年代的张继忠先生曾这样记述:离范公堤(老204国道)向东三十里、草堰向东北五十里大河这个地方,北经斗龙港入海而通刘庄、白驹,南通丁溪草堰,东近沿海各镇,这就是古老的西团镇的地理位置,她曾是里下河地区在数的小集镇。民国初年曾有“四团”之称。近海人民主要依靠盐业、渔业、农业为生。这里的海味鲜货充塞市场,价廉物美,鱼类成为当时一般居民的家常便饭。由于河通大海,无关无拦,海水倒灌习以为常。涨潮时站在大桥上,到晚间用砖头向水间碰去,水花四溅,像满天流星;落潮时站在河边,用箩兜小鱼小虾,非常好玩。西团除了部分附属农村外,集镇由河西、河东、河南3个居民点组成,居民近两千户,大小商店有上百家,街巷相通,住宅紧凑,南北有学校,四周有大庙,大河直穿镇中心,一桥横跨东西,气势颇为雄浑。

1918年至1938的间的西团集镇地图(《西团乡志》编者手绘)

西团集镇的河西旧时是商业中心。集镇南侧旧有盐包场院,大小盐堆,远看像高低不齐的山,爬上最高的大盐堆鸟瞰全镇,抬头远眺西北可见刘庄紫云山、西侧白驹的北寺楼,清晰在目。在盐包场,设有渡船码头,与河南包场相通,东南至费新家垛子,东至牛集场;再沿砖头小路,南通东团小记桥;沿大河边向北直至蔡家木桥,从街道向钟家墩子,在此街头有荷花塘,中是曲径小路,小小木桥,荷花开时,闲步塘边,莲花耀眼,清香扑鼻。

街分北街、东街、大桥口、砖桥口、其中以东街最热闹,店靠店,行靠行,市面整齐,东街头一边是董、葛、杨三家花粮行,一边是机器油坊。西街是协和酱园,与吴文广的楼房雄距两边,街中心是李、徐、沈三家店鼎足而立。北街有沈裕隆、王文锦可媲美。还有水龙局(消防队)、小车出租行(出租人力三轮),再向北出街头,设有汽车站,那时是海边仅有的丁溪至新丰的公路。河东还有张三丰、董生裕两家花行是申(上海)通(南通)两店收花栈,为大生等纱厂收购皮花,一到秋后收购旺季,粮棉上市,街上行人挤挤夹夹,路上小车吱吱嘎嘎,河上小船撞撞碰碰,活跃了农村经济,各行各业的生意兴隆,繁荣了市场。

河中小船撞撞碰碰

捆築裝船圖

集镇的河南与河西仅一条小河之隔,有东西小桥相通,南至马港桥,西经费家桥至杨家墩,直至西关口(即兴化、东台两县渡船口),西南角有种菜的田园,东南角是盐包场,后来不堆盐,成为驻军的操场和篮球场。东河边也有渡船码头通河东盐包场,方便来往。河南居民不多,街边短小,市面成南北东西丁字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五洋杂货、布店、木行、粮行、油坊、磨坊、茶干、豆腐、理发、水炉等杂事和服务业,主要顾客是西乡、南官所谓四田八舍的农民,早市最热闹,午后较清闲,每年靠春来临,夏种秋收和四时八节市面才大有起色。

西团集镇,旧日以河西最为繁华。东临大海,南有东西两小桥,西有都天庙桥,四面环水,利于戍守。当时曾有海匪骚扰,故机关、学校、钱庄、当铺、盐商、官宦都择居在河西。这里人口稠密,住宅紧凑,街道纵横,有太平街、多子街、米行街、紫石大街(有家鱼行直至大桥口,沿河边是瓦卷,阴雨天照常营业),正街头叫大街(范畴起鱼市口的快船码头,西至公园茶社),街面大石平铺,路下下水道,直泻东大海,西往路平,石路发光。河西北部设有草堰场公署,是管理盐政和征收盐税和田税的机关,直属财政部,与县平级,老百姓称之为“衙门”,地方机关有行政局,后改镇公所。当时西团隶属于东台县第九区,驻军有缉私营和政税警,还有区常备队(民团)。还有公安局,后改警察局,又缩为派出所。地方不大,机关不少,经济上以盐务收入为大宗,以后废煎开垦,重棉轻盐,盐商趋衰落。

旧日盐商住宅很气派也很奢华

河西在盐务极盛时,有鲍振泰、汪升河、仁丰益、裕丰厚、隆盛祥等八大盐商,还有票号钱庄(银号)设在河西,附近农村地主、财政局均住镇上,由于盐商与官衙来往过密,地主与豪绅酬酢频繁,百商云集,市场繁荣,特别是茶楼酒肆如雨后春笋般而出。西团的浴室有温泉、新池两家,简称前、后堂子,分为普通、客座、雅座3室,设备讲究,服务热情,令人难忘的是温泉池门上“只有温泉”四字,是陈廷壁所作,两边对联是:“垢去精神爽,香凝体态舒”,相传是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所书;又因为新池池门上也有四字“大金无延”,温泉上的对联:“金鸡未唱汤先暖,星板(鱼鼓)未敲客早来”,既俗又雅,相传这是该池在重建时,当地秀才陈毓斋所作并书,可惜这些书法石刻早没了踪迹。

钦定四库全书中的熬波图(用盘铁制盐)  

深受市场和民众欢迎的淮盐

茶馆酒肆,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西团的茶馆除河东有怡园外,河西有西园(公园)、同福园、海泉聚乐、天兴居、者者居等,取名各有千秋,尤以者者居洋于名。《论语》中:“近者恺,运者来”,颇为高雅。各茶馆不但正常供应面、点、饭、菜,还代包筵席,为了包揽生意,各显神通,创造名牌。周福元的肉包子,消皮亮壳;西团鱼汤面,汤浓味鲜,滴汤成冰,魏二小的面条迄今仍有传承;海泉的烧卖有甜有咸,甜的是白糖、桂花、板油丁,甜而带香;咸的是糯米、笋丁、火腿丁,油而不腻;聚乐的水饺,皮壳消薄,馅子大,盛在碗里明亮亮,吃在嘴里是滑溜溜,现刘五包子得到旧日真传;怡园的脆鱼香而鲜、脆而酥,美味可口,不愧沽酒佳肴。

由于西团集镇河西机关、盐商居多,来自四面八方,大都以浙江、安徽、苏州、扬州的人居多。在吃的方面大讲淮扬风味,聘请来的不少名厨办了不少盛大筵席。四四春,都是四冷四热,四中碗,四大菜。“八大八”(八大盘、八大碗)。最大的席面叫全席(四蜜饯,四水果,四冷盘,四热炒,四中碗,四大芋,一甜一烧,两道点心),其中有不少名菜,如鸡汤鱼翅鸡九鱼皮,开洋鱼肚,蝴蝶海参,流九度蹄筋,沙锅鱼头,野鸡九锅,野鸭饭等。在选择菜料和烹调艺术外讲究时令(业务流程春夏蒸秋冬焖)。当然,“富翁一席酒,农民一年粮”,那是另一个话题,而中国烹调技艺和物产之丰,品种之多,在旧日西团确实是“舌尖上”的东方文明。

西团古镇上曾经的雕栏画栋和古色古香遗存,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

昔日名流云集、辉煌一时的前堂子浴室早已停止营业,如今显得无比沧桑

旧时,每年菊花上市时,东台的卖花者定来西团销售,由于爱玩花草的人多,都是“来时满船去时空,乐坏东台卖菊翁。”茶馆的主人首先选择抢购,把茶馆里的窗台上、短墙上、花台上点缀得象花市一样。还有的在庭院中设置木花架垒起盆景,层叠为山,真是“莫道秋景不胜春,满园菊花夺春色”,从而招引更多的顾客,其中不乏文人雅士,勾起他们的诗情酒兴,边饭边吟。

西团人爱吃茶,早上除大茶馆外,还有花茶馆,地方上叫清水窑子,顾客大都是盐商、船民、菜农,天天是座上宾常满。由于嗜茶者大有人在,茶叶店应运而生,专卖店有洪大、德太、告太三家,分等分级标名设阵,上有碧螺春、狮峰、龙井,中有雨前、明前、珠兰、雀舌,下有名茶碎片。茶叶瓶名不下几十种,过其店茶香扑鼻,还有两个铜板一包的零销小包茶,再花一个铜板泡壶水,就能大过茶瘾。西团人土话:“早上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认为这是起码的生活享受,并不是过高的要求。

西团集镇旧时历来有晚市,每到夜幕降临,大桥边灯火齐明,河西大桥口,来往行人如梭,晚市最热闹,原因是靠近两家浴室,当时叫前后堂子,仅一巷之隔。澡客一多,给晚市增添了生意,熟食摊头排列成龙。熟食有:饺子、糕点、春卷、窝头、糖曲饺、开锅粽子等,应时小吃还有烧菜、水果、炒货,应有尽有,那种满面春风的接待服务态度,你会想起和气生财的生意经。此外,西团还有几家大茶馆,卖灯茶,就是在晚上挂着玻璃灯的招牌,见者知道这里有面、点心、汤、酒、饭、菜供应,不仅给晚市锦上添花,也方便了来往过客。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