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纪录片《青春丰碑》由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指导,金昌市委宣传部、永昌县委共同策划,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出品,兰州大方文化传媒公司承制,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该片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和宣传司审查,获得理论文献电视片播出许可证。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千里河西走廊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悲壮征程,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青春丰碑》摄制组历时一年,辗转采访,查阅大量资料,创新运用影视化表现手法,围绕夜袭水磨关、前进剧团遭遇战、大沽指挥部红色标语等,再现西路军指战员鏖战永昌40多天,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书信文物的鱼水深情
“所谓理论文献纪录片,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或采访当时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
《青春丰碑》挖掘历史细节,通过展现西路军在永昌鏖战期间的文物,书信等,勾连出西路军与永昌百姓的鱼水情深,西路军战士李作才在多年后写给农户陈开昌的信中,尽是对他们当年照顾的感恩,哪怕当时的环境有多么艰险,陈开昌也一直把收留李作才作为一生中最光荣的决定……让人闻之动容、深情无限。为何老百姓在残忍凶悍的马家军一次次的大搜捕中,仍然愿意借粮、留宿红军,愿意舍命相救身负重伤的红西路军战士?是万千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驱使,红西路军无私无畏、爱民为民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刻骨铭心的信赖和崇敬。
集体记忆的叙事革新
与传统的历史战争题材纪录片相比,《青春丰碑》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叙事结构。它既不是立足局部的微观回顾,亦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宏观概括。相反,它吸收了叙事学中“全景文学”的概念,即将“战争状况”、“红军战士”和“普通百姓”进行有机结合,在历史事件中书写个人命运,。同时,它又保留了多位亲历者在回忆录里对那段战火纷飞岁月的描述,即见具体人、具体事、具体细节。
从视角层面上看,影片主创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从西路军史料、回忆录和口述史入手,节录关键信息,再以专家讲解作为佐证,建立了一种进入真实人物内心世界的尝试,也突破了历史纪录片中“人证采访”的困难。
从内容层面上看,影片既有夜老虎团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又有前进剧团走街串巷,宣传抗日的救国主张,刻画出一幅幅既气势恢弘,又细节丰富的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的全景图。同时,影片又不乏人文色彩—解说词的冷静克制,与独白的声情并茂形成了一种开合有力的情感对位,创造了矩阵式的叙述角度,也解放了纪录片传统的时空观念。
穿越时空的精巧构思
红色题材的纪录片在叙事上常常注重历史背景和重大史实的演进,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个体命运的集中关怀。《青春丰碑》聚焦于小人物的故事展现,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如何塑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西路军经典人物形象?以前进剧团指导员廖赤见为例,创作组从王定国的回忆录中找到了关于她的几行文字,在马家军的重兵围剿中,前进剧团遭遇战里,廖赤见冲锋在前,英勇牺牲。86年后,金昌大剧院正在排练原创音乐剧《焉支花开》廖赤见的扮演者李雪踏上了寻访之路,感受当年的硝烟和战火,过去与当下,革命英烈与演员,用跨越时空的对话,讲述了“军中百灵“廖赤见的传奇故事。通过叙事和影像的建构,着力以故事直观地反映着人物形象,以影像多维地塑造着人物形象,最终通过个体层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升至整体层面的红色精神弘扬,形成对红色精神多层次、立体化的集中表达。
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以青春之我,耀信仰之光。
唯有信仰,不惧时光。《青春丰碑》在呈现历史原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品格的弘扬。从历史延伸到当下,阐释了红西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奋战6个月,血沃祁连的当代意义:无数革命先烈洒尽最后一滴血、战到最后一刻,英勇牺牲于茫茫戈壁、祁连雪山。红西路军指战员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于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气概。
重温红色岁月,汲取信仰力量。作为红色纪录片的《青春丰碑》意义更加凸显,以诚意致敬红西路军,是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八十多年前年轻的他们怀揣理想,冒白刃,餐风雪,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八十多年后,更多年轻的身影,守护着红色星火,将从这里出发,带着青春的誓言,向着星辰大海迈进,终将汇聚成中国不断行进的力量。(高千惠)
责任编辑:赵芹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