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召开的徐州市委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统筹城市更新与历史传承,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真正把中心城市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如何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徐州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持续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7月27日,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轨道交通进入“三线换乘、多线共建”的新阶段。
轨道交通进展神速的背后,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撑起了区域中心城市“脊梁”。近年来,徐州基本形成了由干线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内河高等级航道及民航机场等构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郑徐、徐宿淮盐、徐连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推进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
7月29日,徐州“江苏号”中欧班列首开中越线路。至此,淮海国际陆港东西南北“四向通道”体系全面打通。城市和产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作为交通枢纽,徐州既面临着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在更好地服务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找准定位、作出贡献。
围绕“双核多点”协同发展格局,徐州市重点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陆港运输体系,积极争创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示范项目和国家陆路(铁路)一类口岸,强化淮海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临港加工、临港制造等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
构建功能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以铁路客站为中心、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体,打造综合客运枢纽和产城融合发展区。依托轨道交通枢纽促进空间紧凑发展,整合共享枢纽与城市设施,支撑高铁生态商务区打造成“枢纽新城、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特色新城”。
依托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打造淮海经济区旅客国际旅程的重要中转平台,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吸引。进一步拓展空陆联运功能,全面释放空港、陆港联动发展的集成效应,将空港开发区打造成枢纽保障有力、功能要素齐全、港产城高度融合的临空经济区。
统筹城市更新与历史传承
从历史走向未来,徐州统筹把握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珍惜传承城市文脉,着力塑造“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城市风貌。
今年7月,在徐州主城区正中心,一系列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在这里交替演绎——
7月1日,改造多年的彭城广场重新开放,以“城市会客厅”的崭新姿态向市民亮相;
7月15日,备受瞩目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与两千年古城历史在这里相映生辉;
7月下旬,文庙街区项目进入装饰装修阶段,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边是彭城广场涅槃重生;另一边,环绕彭城广场,主城区最优商业资源汇聚,一个个现代化城市地标呼之欲出——
与彭城广场一路之隔的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由此拉开中心商圈少华街地块商业项目新版图,将建设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五星级酒店、公寓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体;
位于彭城广场以南的德基广场项目,主体为两座塔楼和一座裙楼,其中东、西塔楼均为62层,包含商务、住宅、餐饮、娱乐,建成后将成为徐州又一商贸地标;
7月27日,位于彭城广场西北方向的盛佳大厦被成功拆除,即将打造集高端百货、国际购物中心、品牌总部大楼等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
多年来,在城市更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徐州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留下了丰富“家底”。除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文庙街区外,历史文脉传承城建重点工程还包括云东文化商业街提升工程、户部山古建筑群提升工程、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十四五”时期,这些项目把徐州主城区中轴线上集聚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次串联起来,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古城徐州特色文化风貌。
与此同时,结合文脉节点打造、产业要素配备、文化品质塑造、绿化景观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徐州正全力建设高端商贸商务核心区——中心商圈,年客流量超6000万人次,年交易额达100亿元,成为省内仅次于南京新街口的第二大城市核心商圈。
展望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有文庙、城下城的文明积淀;有德基广场、太平洋百货等新地标……新时代的徐州正日新月异、加速迭代,必将融历史文化保护与新时代城乡建设于一体,塑造极具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把“定位”变成“地位”,做大做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需要理性、自信与决心——这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现。
6月17日,徐州市与淮北市结对合作交流会在徐举行,两市签订了《结对合作帮扶协议》,明确了8大类18个合作事项。这是徐州市深入与周边兄弟城市合作、全力打造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8年以来,由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参加的协同发展机制正式建立,连续4年分别在徐州、淮北、菏泽、济宁召开协同发展座谈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广泛凝聚。
徐连客专全线开通运营,鲁南高铁、鲁南雄商高铁并行段、京沪高铁二通道、合宿新铁路、淮宿蚌和淮宿阜高速铁路等加快推进,徐菏高铁已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淮海经济区十市积极推动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地,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年度重点规划编制计划,十市共同启动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区域产业协同不断拓展拓深。
十市还认真落实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同联动,在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上下真功夫。今年以来,徐州、宿迁两市围绕水环境保护开展的立法协作,《徐州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先后立法,这是徐州市首次正式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开展协同立法。
徐州自古与周边各市山水相连、地域相接,习俗相近、人缘相亲,往来密切。如今,从政府间互访交流,到民间互动、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徐州与各市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步形成了共融格局。
未来,徐州将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持续放大辐射优势,并不断拓展与周边城市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主动服务周边、带动周边,最大限度共享红利、共赢发展,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记者 范海杰)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