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5 09:38:40 来源:中国报道

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中,民族服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族服饰积淀着一个民族的独特历史和文化,释放出许多审美情趣、象征意义和实用信息,它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始终,研究民族服饰对了解该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彝族服饰则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彝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了许多设计元素,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既是彝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又是彝族活态的文化和历史,它作为融合了审美与实用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和丰富的艺术意蕴。

凉山彝族服饰的形式丰富、色调和谐、纹饰精美、意蕴深厚,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服饰风貌逐渐式微,某些构成元素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而凉山彝族服饰的价值重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彝族服饰及其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设计创新理念让彝族服饰进入大众视野

彝族服饰作为非遗文化,发展十分艰难,过于传统的风格难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饰设计更需要适应现代社会节奏,迎合大众审美。通过对彝族服饰传统元素的研究与创新,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创意运用于当代服装设计中,打造既符合现代审美气质,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不仅能打入当今市场的主流,还能顺应社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在元素设计中,应结合当下流行趋势,展现如今的时代特征或者现在年轻群体所追求的新时尚,让传统和时尚相互碰撞,形成一个新的潮流趋势。在服饰创新设计中,可以将服饰图案打散重构。将一个简单纹样作为一个元素单位并二次创新,可以简化变形,再将其重组形成一个新的图案,表达新的寓意或者象征。在色彩的运用上,将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进行现代化搭配。这些颜色可以单独或混合在一起,不论是深或淡的搭配,或是相同颜色的搭配,都能让服饰更具吸引力,不同的色彩能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文化宣传为彝族服饰寻求发展机遇

彝族服饰的保护、开发和销售都离不开传媒的宣传,应借助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等现代传媒大力推广凉山彝族服饰,以吸引社会关注并提高知名度。应当诚邀文艺界人士参加凉山彝族风情的调研采风,创作相关文艺作品,再举办展览会,让大众领略凉山彝族文化与艺术之美。

建立分层次的展览馆体系,加强展览馆中彝族服饰的收集、保存和展示功能,包括服饰实物、影像纪实、图片、文献记载等有关资料,对彝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大小城乡展览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确保了彝族服饰文化和艺术的翔实细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可靠性和直观性。各展览馆工作人员应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保存彝族服饰文化,对于缺失的部分应在调查研究后进行补充说明,不应随意分割和解释,更不能一次性对某地服饰妄加揣测。通过以上展览馆充分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及艺术,鉴赏凉山民族特色,以此提升对彝族服饰的兴趣和热爱。

文旅融合增进游客对彝族服饰的认识

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下,一个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互相融合才能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将“非遗”与旅游、文创等相关产业相融合,依托凉山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旅游拉动消费、以非遗产品推广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内涵发展,这既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必将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协同发展。

将游客的购买欲望转变为购买实践需要营造一定的氛围条件。旅游节庆与日常活动的参与性、多样性以及文化性,不仅为服饰的展示和销售打造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也为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营造出了极好的氛围条件。如布拖的“火把节”选美大赛和昭觉的服装文化节都是当地年轻的彝族妇女赛装比美的节日活动,在此期间人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姿绰约。虽然在许多地方都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来助力发展旅游业,从而提升当地的经济状况,人们因此也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和钦佩,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无形之中便逐渐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不等同于民族文化和服饰的保护,这是由于彝族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而旅游产业只是这个整体概念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认识到保护彝族文化及其服饰艺术不能光靠旅游业发展,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

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彝族服饰产业化发展

服饰是演变的历史,静止的服饰是发展的片段。维持不变,止步不前就意味着消亡,不能一味强调保持几十年固定的形式,不能对彝族的观念永远停留在传统之上,少数民族也有未来,也需要创新发展与改变,因而彝族服饰需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简便而演变,同时又不失民族特色。传统的彝族服饰等都是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这样的自发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虽然保持了彝族服饰的“原汁原味”,但生产力低下,存在着产量低、设计样式老套、缺乏产品创新、销路狭窄单一、艺人收入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等瓶颈,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物质需要,也不利于彝族服饰非遗项目的传承。要增强彝族服饰传承的活力与后劲,实现产业化则是必由之路。

彝族服饰要实现产业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带动生产、创新、销售、推广和传统艺人增收。通过“企业+艺人”“企业+合作社”“手艺人进企业”等模式,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产品设计、创新开发和制定生产标准;根据传统艺人相对聚集的特点成立编织、刺绣、银饰等合作社或生产小组,由合作社和生产小组在企业承接生产任务并组织农户按照企业标准开展生产,或是企业根据生产开发需要以艺术指导、产业工人等形式招聘手艺人进企业开展生产;然后再由企业按照市场化手段进行品牌推广、宣传营销和产品销售,根据产品销售效益建立效益分配机制,构建各方共赢的产业化链条,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多渠道培养保护彝族服饰文化种子

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技艺,可通过建立文化与技艺研习所、邀请民间手艺人或传承人现场讲学教授,指导服饰的制作技艺,使彝族服饰工艺不会失传。如昭觉县梭梭拉打村的驻村干部为发展本村彝服彝绣产业,请来了民间手艺人与专家为本村妇女进行技术指导,以此提升她们的服饰技艺。通过对彝族服饰制作人传授市场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使他们从纹样设计、色线搭配、剪裁技艺和饰花方法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提高了服饰的品质和美观度。

强化人才培训。如国家艺术基金 2019 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凉山彝族服饰手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旨在通过名家授课、研习彝族服饰传统技艺及文化理论、创新设计实践、产业调研、结课创作等多种方式,培训学员研习彝族服饰文化、手艺基础研究、设计基础理论、服装服饰工艺研究、设计应用、方案实施与设计产品制作等具体内容,从而提高年轻人才学习和实践凉山彝族服装文化的能力,开拓多元创新思维,发展凉山彝族服饰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彝族服饰新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凉山彝族服饰的传承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在现代化生产的背景下追求产量可能会导致传统工艺文化内涵的丢失,因此,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才能持续保护彝族服饰文化的精华,将服饰文化资源转变成服饰文化资本。对于凉山彝族服饰产业化的发展,应在保留彝服艺术意蕴和彝族本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要以彝家人的视角看待彝服文化,这有利于激发出他们的“文化信心”以构建彝服文化的土壤,让彝族服饰的根和魂永远深植于这片土地之中。(詹慧欣,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阿则伍支,布拖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赵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