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应该是冰冷的,应该是有温度的,法官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执法者,要始终守初心、懂共情。” 我时常对团队里的人这么说。
记得初春的一个清晨,刚到办公室,一阵清脆而急切的电话铃声响起,看了一下号码,有些熟悉却记不起是谁了,拿起话筒,那头传来喜悦的声音:“陈法官,我来给你送锦旗了。”
当事人送来的锦旗
原来是她!我的思绪不禁一下子被拉回了2022年8月份。这是一个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的女方当事人小丽(化名)。男方小李(化名)作为原告起诉她,要求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主要涉及一套不动产和女方家中老宅添置物的处理。
案子背后的一地鸡毛
庭前电话调解时,小丽表现得很抗拒,一再表示不会到庭参加诉讼,也不愿意给男方一分钱补偿。
而此时我能做的,便是安抚她的情绪,不断地向其解释有关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规定,希望她可以明白法院的良苦用心。
终于,她的态度缓和下来,表示愿意到庭。
第一次开庭后,小丽多次找到我,几乎每次都要拉着我说上半小时。从她年轻时如何不嫌原告一穷二白且结婚后不会赚钱,她如何日夜贪黑在厂里工作,再讲到原告如何不顾女儿的成长,全是她一个人拉扯长大,还说到原告在她父亲去世一周年也不在家中等等生活中一地鸡毛的琐事。
与此同时,小李也找到了我,说婚后他在小丽父母的工厂工作了近十年,没有领取过工资,后来由于工厂经营问题便去往外地工作,前几年因小丽父亲生病便辞去工作回家照顾直至其父亲去世。他觉得婚都离了,财产一点都得不到,很不甘心。辛辛苦苦为这个家付出了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能不分他一点?
他们两个人到底谁说的是真话?也许都有一定的水分。但凡来到法院的案子,背后无不是有着各自的苦楚。他们二人明明感情已不再,却为了那些财产继续让双方裂痕扩大,不禁让人唏嘘。
判决不是终点,好聚好散才是
后来这个案子历经了三次庭审,虽然判决早已写好,但面对这样的两位当事人,我想到真要是判了,双方肯定不服。倒不是担心上诉,而是想到,双方今生都可能带着对彼此的怨恨生活。
家庭是一个有争论有妥协、有不满有宽容的地方。既然曾为一家人,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好聚好散。于是,我尝试着再次做双方工作。
我找到小丽,表示非常理解她对这个家庭十几年的辛苦付出,但孩子是双方的,对于孩子来说,多一个亲人多一份爱,以后很长的路要走,一直揪着不放对于孩子的伤害反而是最大的。我从情感角度多次与她沟通,“来到法院是讲法律的,这个房子是你们的共同财产,小李要求你给予他部分补偿也在情理之中,为了孩子,你再仔细思考一下,好吗?”小丽听完后低下头沉默不语。
我又找到小李,耐心倾听他的诉求,希望其可以打开多年心结。当我讲到女方这几年独自带孩子的艰辛和不易,把女儿培养的懂事又出色时,我看到了小李眼中的点点泪光。“你对家庭的付出我相信小丽也会看在眼里,这么多年相信你也辛苦了。但如果坚持争财产,一是闹得不愉快给邻里乡亲看笑话,二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三是再多的金钱也换不回逝去的时间和自由。”听到这些,小李不停地点头,对我说:“谢谢陈法官,你真是说到我心里了,这是我这几年最想听到的话,也是最舒服的一天。”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所幸,在我找两人沟通后,小丽从一开始的咄咄逼人,誓不退让,慢慢转变了态度。她说,离婚后这一年来她心里都咽不下这口气,吃不好睡不好,要是可以跟家里凑凑钱,和小李两清也就真正安心了。
小丽有调解意愿了,我也立马联系上了小李,“现在小丽愿意调解,你也清楚,她只是在工厂打零工,还带着一个孩子,没什么积蓄,这十九万还是他们家人一起凑的。我相信你们没有爱情还是有感情的,一场婚姻的缔结实为不易。我不希望将来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是以悔恨和遗憾来评价的。”
小李在电话对面沉默了一会说道:“看到女儿我也心疼,也罢,反正我有手有脚,还是能赚钱的。”听到小李这么说,我知道他接受了调解方案,也终于舒了一口气。
最后第四次庭审中,我看的出来,两个人都有千般话要说,却不知如何开口。
我想起第一次他们来法院的情景:一个指责对方毫无责任感,“我看不到希望”。一个辩解说对方不理解自己、没看到自己的付出,“我做的已经很多了”。
好在,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登记在原、被告名下的不动产归被告所有,被告支付原告19万元;原告对老宅的添置物归被告所有,折抵原告应当支付给女儿的生活费。
庭审结束后,小李跟我说,“我终于打开了心结,也释怀了,如果不是陈法官你认真倾听我的想法,我不知道还要再等多久才能彻底了结这段不幸的婚姻,我现在可以好好打算今后新的生活了。”
其实,平时像这样主动调解并多次做当事人工作的案件很多,可能案件并不复杂,但调解历时却很长。我送走前来送锦旗的当事人,这一刻也觉得很值得。
我们在生活中被烦扰,也在生活中被治愈。“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让彼此进来。”我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下当时的感受。
作为一名法官,我尊重成年人对婚姻的选择,所以在一个个离婚纠纷案件中,竭力从法律角度化解矛盾、修补感情,若破镜不能重圆,那就以公平抚慰伤痛,尽力让当事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启东法院 陈中兵)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