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千年古镇--铜盂其名字源于当地一个叫“土尾潭”的水潭,状似钵盂,由此得名。
铜盂人杰地灵,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辖内古迹建筑随处可见,素有“三山六湖一铜盂、潮阳灵山护国寺”之谓。漫步其中,既能深深体味那份古老质朴的人文文化,又可细细琢磨各种古建筑的工艺技巧。
灵山寺又称灵山护国禅寺,由唐代僧人大颠法师创建于贞元七年(791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时称边远之地的潮州刺史,韩愈刺史来潮不到一年,却与灵山寺高僧大颠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其深厚友谊一千多年来被传为佳话。据有关地方志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赐额“护国禅院”。这里依山傍水,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是参禅悟道及旅游的好地方。区内不仅有著名的灵山寺,还有建于唐代的月眉桥、石拱桥、石板桥等100多座大小桥梁。
翻开铜盂这卷千年老书,真让人感到“名人镇”名不虚传,宋代知名学者苏州府教谕郭球,明代学者、唐宋潮州八贤之一许申是铜盂人,而自清末民初至今,就出了3名大学校长,两位院士: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郭慕孙,植物学家、工程院院士郭豫元……这些名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和令人敬佩的历程。集星村有蔡楚生故居,蔡楚生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期,小学毕业后到汕头和上海当学徒,勤奋创作,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这个铜钵盂村赖以命名、状似铜钵的土尾潭,经过历史的变迁,形状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潭水依然很深。土尾潭一带,早年是潮阳主要的码头和港口,是汕头、潮阳渡船和电船的停靠地,当时可谓商船云集。
现如今,铜盂古镇,世事变迁。古县邑风韵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她舒开长臂,迎接着来自闽粤各地的客人;她敞开胸怀,接纳粤闽各地的民风,数艘木船日日在她的目光下往返,多少海盐和水产品在此卸载,多少米谷在此起航,古县邑一派繁华。如今,古时风韵只留存在人们记忆中,小石板街成了水泥大道,木板楼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楼,川流不息的小木舟不见了,小码头也仅存遗址,只有镇北面的灵山古寺,仍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山坡上一站千年。变了的是游子纷纷出走的村庄,许多昔年连县城也没有去过的农民,如今或外出经商务工,或在家乡办厂耕山务农,人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挑着梦想出发,担着希望回家,枕着江风入梦,日子如诗如画。没有变的是优良的家风,护生爱绿的情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百舸争流。”新时代的铜盂继往开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党的带领下勇做时代弄潮儿,奋辑杨帆,努力开创新局面,真抓实干作出新业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近年来,铜盂镇干群在铜盂镇党委柯传荣书记、镇长黄茂志以及副镇长陈建辉领导下,以乡村振兴为纲领,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围绕千年古刹灵山寺为灵山片区、蔡楚生故居片区、灵潭片区制定铜盂镇文旅核心示范带发展构思:“千年水乡,人文铜盂”——铜盂乡村振兴示范带,激发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潜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放开步伐奋力行,追赶超越谱新篇,铜盂人正在逐步探索一条具有家乡特色、文旅导向型的乡村振兴范式。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北山造林种果,在练江清污除臭,在村里栽花种草。当我们登上村前山峰时,但见青山如黛,山色空蒙,和风习习,鸟吐清音,蝉歌蛙叫,唱和成韵。村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练江水和龙潭湖水,这里成了鱼鳖温馨的家园。铜盂人就像一滴淡墨,浸润在宋代古寨这幅画卷之中。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铜盂镇党委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困,成功解决了困扰辖区百姓的吃水难问题。
近年来,工厂污水排放,人民环保意识差。原来河流都严重被污染。群众生活生产饮用水主要依靠潮南区秋风岭水库供给。由于铜盂镇地处供水管道末端,日常供水不足,仙岐、屿岐两个片区12个村群众时常受到饮用难问题的困扰。“改革开放再出发,勇立潮头创辉煌”。为扭转被动应对局面,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对全镇群众饮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改善灵山千年古寺风景区风貌,铜盂镇委、镇政府下大气力实施了铜盂镇灵山水库引榕制供水及配套工程。该工程从谷饶镇引至灵山水库,并对原有部分自来水管道进行升级改造,覆盖仙岐、屿岐两个片区的供水管道,全长约5公里。满足全镇群众生产生活饮用水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不足对群众饮用水和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保障民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放包容的铜盂再出发!我们诚邀各位宾朋打卡铜盂,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吃潮汕牛肉丸,游护国禅寺,分享希望之城的发展机遇,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林钊勤)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