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的梁钊老师的带领下,河北大学“北曲正声”项目组去往保定关汉卿大剧院、莲池书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进行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欣赏与录制相关河北省的珍贵非遗戏曲,获取不同剧种演唱形式、艺术特色的第一手资料并与一众戏曲名家进行交流。
关汉卿大剧院
调研团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东湖畔的关汉卿大剧院。关汉卿大剧院是为保定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关汉卿这一历史文化名人,深入挖掘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后进行建设的。2020年3月31日恰逢关汉卿大剧院八周年系列演出,调研团参观了在剧院演出过的河北梆子《宝莲灯》《南北和》、保定老调《忠烈千秋》《潘杨讼》、传统评剧《花为媒》、传统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锁麟囊》、新编现代京剧《焦裕禄》《沙家浜》等各类戏曲精彩剧照。并且在演出结束后来到舞台及后台演员化妆间,了解剧院运作、剧场演出等幕后故事。
调研队员在关汉卿大剧院参观戏曲名家照片墙
实践队成员在查阅相关戏曲资料
莲池书院
结束了关汉卿大剧院的行程后,调研团队来到了位于保定古莲花池的直隶图书馆,参加了莲池书院大讲堂的京剧系列讲座。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贾劲松老师担任主讲人,本次讲座以“艺海拾贝:漫谈京剧生行艺术”为题,详细介绍了京剧的各个行当,贾教授还亲自示范各个行当的舞台动作与唱腔的不同风格。讲到贾老师擅长的老生这一行当时,老师拿出自己准备的道具,详细介绍了蕴藏在道具中的丰富戏曲知识。讲座的尾声,贾教授演唱了京剧名段——“《洪羊洞·为国家》”这一脍炙人口的选段。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贾劲松老师与调研队成员的合影留念
中国曲学研究中心
位于河北大学五四路校区的中国曲学研究研究中心收录了宋、辽、金、夏以及元明清以来的杂剧和戏曲资料。田玉琪教授为我们展示了郑振铎先生主持编纂的《古本戏曲丛刊》,这部宝贵的丛刊还是以线装书的形式放置在函套里,研究价值很高。刘崇德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曲谱大全》收藏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文字剧本和图片资料,对本项目的资料收集工作具有重大帮助。调研团在资料室翻阅书籍,查找信息,并与田玉琪教授进行交流。田玉琪教授对于项目表示极高的肯定,并且对于项目后期规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实践队员在中国曲学研究中心查阅相关资料
在以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宣讲活动。宣讲活动主要包括线下宣讲和线上新媒体两部分:线下主要是以区为单位,联合剧院举办相关“传播戏曲文化”宣讲活动,线上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创作,开辟主题系列专栏,讲好中国戏曲故事。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调研团队就调研活动的成果与不足进行了总结。总的来说,本次实践活动收集了包括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在内的重要地方戏曲的宝贵资料,并且确定了项目方向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受到政策、交通等问题的影响,调研活动中仍然出现了一些突发状况,这也为今后的前期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戏曲作为一种音像结合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一席之地,其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日渐得到重视。河北地方戏曲的剧种丰富,现仍能够传播的剧种有河北梆子、评剧、平剧、北昆、保定老调梆子等。但现在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抖音等新的娱乐媒介快速发展,娱乐流量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这种快餐式的娱乐而不能自拔,相比之下传统的戏曲发展日渐式微,河北现存戏曲曲艺剧种面临生存危机。目前,整理、研究、保护、传播、开发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这些遗产生存下去并发挥出一定的价值成为政府及专家学者首要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立足戏曲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工作方法成为我们继承与弘扬戏曲文化的必由之路,组项目将与河北省内相关政府、艺术研究单位和院校进行纵深交流与合作,建立通畅、高效的信息交换通道,共同推动河北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研究的深入化、体系化发展。(李雅琳,薛靖霏)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