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春光明媚,暖意融融。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麻城市中馆驿镇党委政府、麻城聚贤农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邀请湖北省文联、华中师范大学、麻城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诗词学会的领导和专家聚集一堂,研讨中馆驿及汉唐古驿文化,共商文旅融合产业开发。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永平,市人大副主任黄国元,市政协副主席项双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景志以及市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吴昌法、戴福生、熊明修等50余人出席研讨会。会议由王景志主持。
汉唐古驿,是麻城中馆驿镇乡贤熊楚斌先生,携其大学毕业之子熊嘉诚回乡创业,在各方支持下,历时3年,于原址恢复重建的一座驿站,命名“汉唐古驿”。驿站既秉持传统人文特色,又注入时代人文元素。粉壁徽檐,回廊曲径,亭台水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独成一格。
古代驿站为官办机构,其职能主要是为过往朝廷官员及军事通讯人员提供食宿和换马便利等。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中馆驿与东馆驿(盐田河)、西馆驿(歧亭)同为麻城三大驿站。中馆驿站,一肩挑两驿,规模较大,建有客舍、饭厅、马厩、驿亭等,并配置驿马数十匹,驿田数百亩,还利用举水河水道,配置了驿船。驿站设驿长1人,驿丁若干人。明末清初,因张献忠四进麻城,中馆驿在战火之中屡遭涂炭、最终被毁。但中馆驿镇,作为传统集市或建制镇所,一直存在着,为我们保留了数千年的历史记忆。1958年,人民政府始设中馆驿区或公社,1987起改设中馆驿镇。
该镇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光黄古道”(河南光州到湖北黄州)与长江重要支流举水河的交汇处。古时是光州地区进入长江地区的官道,也是北宋京都汴京通往江南的官道。一条官道,一条大河,贯通东西南北,连接四面八方,这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决定了中馆驿的盛极一时。两千多年来,循着光黄古道,演绎了一幕幕王朝兴替、兵火交织的历史风云;走过了杜牧、苏轼、张耒、杨慎、冯梦龙、公安三袁等迁客骚人。他们曾小住古驿,为麻城留下了珍贵的驿站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驿道文化,助力家乡发展,乡贤熊楚斌父子,投资近3千万元,在古驿原址重建了一座占地40余亩的汉唐驿站。
研讨会上,围绕如何弘扬驿道文化、推进文旅融合这个主题,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永平指出:要把发展的定位搞准确、把发展的思路搞清楚、把发展的效益搞上去,让汉唐古驿再现历史辉煌。
市人大副主任黄国元强调:要确立好文化与旅游的主题和宗旨,要深入探究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进一步规划和打造好相关文旅产业。
市政协副主席项双能要求:要深入挖掘、传承、推介好光黄古道的历史、名人思想和作品等,促进古驿文化与时代创新的紧密融合。
中馆驿镇党委书记李贤任说:中馆驿镇是距麻城市区最近的乡镇,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希望与会专家们为中馆驿打造多元旅游发展新格局提供智力支持。提出新思路,提供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与目标,特别是在一些景区景点规划建设上进行文化赋能,真正讲好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中馆驿馆驿故事。希望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做好文旅融合。希望将乡村旅游、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起来,真正让百姓富起来、产业兴起来。
市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熊明修就文化研讨会有关筹备情况作了说明。他特别强了古驿重建的意义与目的:以中馆驿、歧亭为代表的驿站文化,其历史深远,汉唐古驿要朝着做文化的方向发展。以研讨驿站文化为契机,填补麻城文化空白,敢为人先,把古驿打造成彰显麻城历史与时代文化的亮丽名片。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古驿文化研究专家杨立新指出:要在追寻古道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古今,感悟变革、见证辉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心灵,成风化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让古驿“活”起来、名起来。
市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古驿研究专家吴昌发认为,中馆驿是有史记载的光黄古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二千多年来,沿着这条古道,走过了无数沉浮仕宦和商旅平民。尤其是一些知名的迁客骚人,他们曾走过这条驿路,也曾小驻于中馆驿站,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精彩诗篇,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重建的汉唐古驿上的牌联正与史实相应证:古驿凭栏,雄关漫道奔来眼底;新城纵目,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市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李向农撰文指出:中馆驿享天时之盛、得地利之优、集人和之胜。古代处于光黄古道要冲,繁盛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人文轶事。建国后,中馆驿更是一方充满活力的热土。中驿棉花誉满华夏,周恩来总理亲临视察。中驿篮球队一枝独秀,打遍麻城无敌手。夹洲空心面,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大别山火电厂的建立,让中馆驿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有如之多的优越条件,汉唐古驿一定能够不断地做大做强,成为一张闪光的地域文化名片。
文博专家江益林说:当年的官方驿站吸引了周边百姓前来进行农副产品和商品交易,小小的驿站逐渐发展成为商肆林立,物资繁多,远近闻名的繁华集镇。当年的“官驿”虽然失去了它的历史功能,然而其厚重的历史,在风雨的洗刷下仍然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和诗意的传说。借此机会要让汉唐古驿兴盛起来。
文史专家金木认为:古驿文化深厚,是麻城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传承古驿文化、推进文旅开发、促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大别山文学》主编缪益鹏,就驿站和光黄古道如何打造发表见解:光黄古道和驿站上来来往往的名人就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希望各专家做好融合文章,用文心,用智慧,用美好的情感去讲好一个又一个的名人故事。
市移民文化专家刘明西说:此次中馆驿暨汉唐古驿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充分体现了地方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麻城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一定把这座千年驿站还原,形成有价值的解读成果,让人可观,可读,可听、可玩。
麻城籍贵州知名作家涂万作说:今天的汉唐古驿文化研讨会是麻城文化史上的一个盛会,也是馆驿文化发展的一个盛会。馆驿是一个点,古道是一条线,一定要把古驿与古道结合起来,把古道和名人结合起来,把古驿和宋埠传统村落谢店、歧亭文化名村杏花村结合起来,融入麻城文化发展大局,为馆驿文化的发展注入多重活力。
文史专家刘宏说:往事越千年,古驿风犹在。这是大好事,历史上的中馆驿闪耀出夺目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古老的中馆驿镇乘改革的东风驶上了经济发展快车道。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汉唐古驿将与世界同行。
市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彭俊平就建设馆驿文化提出建议:弘扬古道文化、开发驿站文化、宣扬群众文化、联通山水文化、挖掘红色文化、擦亮工业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推进饮食文化。
市文化研究中心成员熊孝忠说:中馆驿以馆驿作地名一直未变,具有独立性。中馆驿交通区位优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中馆驿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具有群众性。
市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张正耀建议:要结合地方方言特色,保持文化务实的风格,保持脚踏实地的劲头,务实肯干的作风,补麻城文化短板,扬麻城文化特长,才能行稳致远。
麻城诗词学会副会长鲍海涛说:重建的汉唐古驿的所有包房,以光黄古道上的相应地域冠名并赋诗,为古驿注入了浓郁的文化意味,值得观摩品味与传扬。
麻城诗词学会成员林志谋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把驿路、驿站、驿人、驿诗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做大做强汉唐古驿。
麻城市作协秘书长金莲玉在撰文中写道:两千多年的时光一去不返,具有悠久历史及厚重人文底蕴的中馆驿成为鼎鼎大名的中心驿站,东有东馆驿,西有西馆驿,中馆驿一肩挑两驿。昔日“光黄古道”纵穿南北,商贾往来,宾客云集,千年古驿盛极一时。今日汉唐古驿,承载历史使命,必将再续辉煌。
由麻城职教集团高级教师、文学评论家袁敦文撰写的《古驿兴荣越千年》,已发表于贵阳日报。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兴盛,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决定了中馆驿及汉唐古驿必将繁华。
市文化馆长余炳俊表示:千年馆驿,从汉代一直沿续到今天,尽管期间被毁,但它的功能作用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今天建汉唐古驿的基础优势,我们一定会重视汉唐古驿的文化和产业发展,聚智聚力,共谱汉唐古驿发展新篇章。
市委宣传部文化文艺股负责人余捷表示:参加驿站文化研究会在我市是第一次,一定要深入挖掘文化,打造文化亮点,推动乡村发展。实行政企合力,左右驱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麻城挺进百强县市添砖加瓦。
汉唐古驿总经理熊嘉诚表示:我们一定不负众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按照各位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挖掘古驿深厚的历史文化,把一段消失的冷历史变成热新闻,把汉唐古驿变成麻城人又一网红打卡地。
最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景志作总结讲话:今天的中馆驿暨汉唐古驿研讨会,非常成功,非常圆满。重建古驿,对于弘扬中华驿道文化、彰显麻城远古文明和促进时代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完全相信,这张文化名片,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以及各位专家学者鼎力支持,一定能够不断地闪光,成为麻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一个新亮点。衷心祝愿汉唐古驿再现历史繁盛,再写时代华章!(文/罗洪泉 樱子 图/熊楚斌 )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