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过杨振宁、杨保华、杨元庆这样科学界、技术界翘楚人物的中学,是什么样子的?
2月14日晚8点,“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第十二期走进“科里科气”的安徽合肥一中校园,校长封安保作客直播间,与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杜兰在线畅谈科创教育的热点话题。
2022年1月1日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家校社共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一名从教29年、在安徽两所顶尖中学做过校长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封安保认为,因材施教就是“有教无类”,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如何引导孩子从小热爱科学?如何让教学效果“又快又好”?如何让孩子成长路上身心健康?如何以身作则做好孩子成长的榜样?这一次,具有资深物理教育专业背景的封安保校长分享了科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为家校共育带来许多真知灼见。
十二期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学习强国”合肥学习平台、新华网安徽频道、合肥晚报、广东省青少年网络协会、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承办,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妇女报社提供支持。活动由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杜兰主持。
积极暗示,“自然而然”就有成就
“一出生就有科技基因”,合肥一中位于“科里科气”的安徽,创办于120年前,前身是合肥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庐州中学堂,由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创办,成立之初就设置了算学、理化这样的科技课程。杨振宁回忆母校时说,这里是他“最难忘的记忆”。自2003年合肥市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来,100多名获奖学生中近50人来自合肥一中。
作为一名资深的物理老师、典型的“理工科”校长,封安保表示,理工科思维讲究逻辑、判断、推理,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和文科思维的想象、灵感、顿悟明显不同。
具备怎样特质的孩子适合被培养成科技型人才?封安保认为,“对外界的影响反应强烈,有敏锐的好奇心、进取乃至冒险精神,以及灵活多变的头脑”的孩子具有较好的培养潜质,这些孩子就可能是像牛顿一样的从观察苹果成熟落地就能感知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创苗子”。
青少年立志未来往科技方向发展,除了始终葆有探索未知的热情、不断增强敏锐的观察力外,封安保认为,还要从三个方向努力:
一要强化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以致用”至关重要,合肥一中开设的8个“STEAM”创新实验室就是这方面探索的典范,通过开设智能机器人、微型无人机、Python设计程序、地球科学探究与实验、APP开发、无线电、创客等特色课程,全面激活孩子们的动手创新能力。
二要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无论现代信息手段如何先进、知识滋养如何丰富,一个人若想真正掌握一门学问,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吸收和“内化”。
三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道德自律的品德。从事科学研究要具备严密、严格、严谨的“三严”精神,要实事求是,肯下苦功,甘于清贫,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就具备这些特质。
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家长应当如何激发孩子对科技的热爱?封安保分享了两个好方法:
第一,环境发生,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感知前沿科技提供“场景”。学校一位在物理学科具有高潜能力的学生,从三岁起,每次卫星发射,父亲都会带他收看发射直播,“神舟飞天”更是一次不落。十余年的坚持和积累,激发了孩子对支撑航天技术的物理学科浓厚的兴趣。
第二,赏识催生,家长真诚地认可和欣赏孩子对科技的热爱。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积极暗示”的巨大价值——教师写了一份随机挑选的“最有前途者名单”,8个月后,上名单的学生个个进步巨大。封安保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作为家长更应该相信孩子具备成功的潜质,应该对孩子科技实践和动手能力提供积极的反应反馈,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赞美孩子。”
杜兰认同“赏识教育”的方法,她认为,有很强成长动力、情绪比较稳定的孩子,背后通常都站着一对“支持型”父母,可以看到父母具有很稳定的价值观,而且给孩子不断注入爱、注入安全感。
对于科学教育,杜兰认为,本质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实验看上去很费时间,但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只有自主探究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这就是科学课“最大的效率”。
兼顾质效,既要“因材施教”也要“投入专注”
关于教育方法,如何兼顾效率和质量,做到又快又好?这几乎是所有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教育核心问题。
在教学效率上,封安保一直倡导“老师高效率去教,学生高效率去学”。对老师来说,关键词是“投入”,要投入激情、投入精力、投入智慧;对学生而言,关键词是“专注”,要专注于练习、专注于课堂、专注于讨论、专注于整个学习过程。
封安保分享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教”的场景:一位老师因为某件事和校领导争吵起来,此时上课铃响了,他抬脚转身就跑向教室,边走边说“上完课后我再找你吵”。当他站上讲台,马上进入忘我状态,只见他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丝毫看不出刚才怒气冲冲的样子。“由此可见,这位老师投入了对学生的热情、对课堂的激情、对教育的感情。”
另一个让封安保难以忘怀的“学”的故事是:2013年获得安徽理科最高分、曾被称为“数学狂人”的刘壮同学,是出了名的“三国杀”高手,他可以做到先玩20分钟三国杀,再专注学习2小时,“玩能玩得心无旁贷,学能学得旁若无人”。
封安保认为,高效的教与学关键在“三规”——要有教与学的“规范”、遵守教与学的“规则”、尊重教与学的“规律”。
在教学质量上,封安保一直倡导“因材施教”,合肥一中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主角,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学校构建了“因材施教”的螺旋递升成长链,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引领、兴趣激发、学力提升、目标再优化。
在封安保看来,因材施教就是“有教无类”,对学生进行“分志、分趣、分层”的教学调控。合肥一中的班级类型很丰富,有杨振宁班、国防教育班、强基实验班、素养班、学力提升班等,各具特点,比如强基实验班有学生高一就能考进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但封安保“格外关照”的一类班级,是针对暂时掉队学生的“学力提升班”,加入这个班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由选择,二是必须成绩排名在200名之后,“我们为学力提升班的同学配备最好的班主任和老师,几届下来,学生的进步提升让家长非常满意,现在,家长和学生完全信任我们的分层教学”。
杜兰认为,好的教育,不是苛责,不是强迫,而是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新的本质是要培育一个多样化的大脑,这实际上能够让大脑建立起新的连接。要培养出一个具备好奇心、探索欲的孩子,教他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知识,而是训练会思考的大脑”,杜兰说,一个人的自我控制力越强,就越容易形成深度学习,将来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身心健康,深度介入“青春期人生”
身心健康,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基石。
封安保认为,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察言观色”非常重要。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高度依赖,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焦虑抑郁,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以下几方面的行为,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引导:一是饮食,比如从规律饮食突然变成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二是睡眠,比如从规律作息突然变成熬夜失眠;三是在校行为,比如从乖巧好学变成挑衅滋事;四是其他行为,比如从充满好奇心突然变成漠不关心等等。
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合肥一中也做了很多教育探索。合肥一中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高中心理教育基地,还和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进行深度合作,专业心理老师还发布过《居家学习“内卷”指南》,甚至指引同学们如何“适当地摸鱼”,做到劳逸结合的同时不耽搁学习。
杜兰谈到了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挥的积极作用:青少年要找到一种让自己情绪释放的途径,体育是最好的方式,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宣泄情绪、缓解焦虑,而且可以培养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能力。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多变,杜兰说,这个关键阶段家长要更频繁地介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帮助他们安然跨越青春期的成长障碍。她分享了几个好方法:一是帮孩子形成一个好用的“刹车系统”,让孩子学会“及时止损”,比如不要想着让孩子放弃电子游戏,但可以设置规则和边界,规定游戏时间和频率;二是帮助孩子成为“熟练老司机”,让他真正体会到掌控感,比如引导孩子“反控制”手机成瘾,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三是适当做一个权威型家长,不吝惜表扬和认可,期待明晰规则明确,引导孩子仔细考虑后做决定而非帮他做决定,通过这些具体举措给孩子提供温暖坚定的支持。
以身作则,“鸡”娃要先“鸡”自己
每天清晨,封安保总会早早在校园门口迎接学生,学生称他为“清晨校长”。行胜于言,封安保认为,这样以身作则可以直接向学生传递勤奋、努力的精神信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封安保看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身作则”,既要严于律己,又要言行一致。
“青少年的心智发育未完全,分辨能力弱、好奇心重且模仿能力强,他们会下意识地去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你想要孩子懂进退、有礼貌,那么你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轻声细语、不急不慢;你想要孩子爱上读书,你就要做到手不释卷、沉浸其中;你想要孩子尊老敬老,你就要做到关心老人、爱护老人。特别是与人相处时的宽容,不占所谓的‘小便宜’,比如闯红灯、踩绿化带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标准动作’”。
“家长连麦”环节,封安保谈到关于“孩子撒谎”的看法,“当家长为孩子撒谎苦恼、生气时,或许从未想过,第一个‘教’孩子撒谎骗人的正是自己,比如总是许下不兑现的承诺、随意讲出糊弄孩子的搪塞之语。在做出承诺前,父母应该考虑到自己是否能履行诺言,如果自己做不到,或者只让孩子去做,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利于孩子德行的提升,还会导致他养成撒谎的坏习惯。”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杜兰认为,拼的是功底,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杜兰谈到了“四十岁父母现象”:四十岁左右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眼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越来越与世界疏离。在她看来,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孩子来到世界上就是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的。“孩子教育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杜兰说,要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于海泉)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