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临沧耿马:党建引领人才,助力“一村一品”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3-02-10 11:41:58 来源:中国报道

“翁达”意为土地肥沃、阳光普照之地。这里有祖辈流传下来,传承400余年加工工艺的藤篾鼓凳,是翁达村群多众重要的致富产业,历史上曾是指定给土司、管家奉送的贡品,现在更是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临沧市耿马自治县翁达村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培育造就了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带动村集体增收的“四带”乡土人才,通过打造“一村一品”,持续为乡村振兴“造血”、“赋能”,提供新动力。

组织赋能选好用好“领头羊”。一是头雁引领“同致富”。“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翁达村选好用好致富带头人,依靠“头羊效应”激发发展活力,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重点吸引编制大户、乡贤能人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将藤篾鼓凳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和临沧市首届乡土“百名大师”俸绍春被选举为翁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二是选贤用能“强筋骨”。村党组织书记的示范带动下,在编制大户、乡贤能人等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结合每一位党员特点制定培养计划,选择性培养锻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特长、展示才华,更好的为党支部发展服务。三是确立核心“一股绳”。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村级班子自身建设提供坚实保障,结合藤蔑发展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等因素,科学确定合作社的主营业务、组织形式和发展规模,实现特色发展。

深度挖掘寻好育好“土专家”。一是“传帮带”培养一批。发挥“百名大师”“帮带”作用,由非遗技艺传承人牵头成立编织合作社,建立“1+n”帮扶机制,每个技艺传承人帮带农户不少于5户,并定期召集所有藤篾鼓凳制作户座谈,探讨技艺的改进、发展新产品;同时成立藤篾编织人才工作站,积极组织具有丰富编织经验的“土专家”到人才工作站,以现场讲解、示范操作等形式,向党员群众开展藤篾编织技能培训和辅导,不断提升编织产品的做工、美观及按市场需求拓展产品种类,提升编织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后续发展潜力。二是“请进来”提升一批。邀请藤篾编织技术人员到鼓凳厂进行教学,推动翁达藤篾鼓凳发展,同时,依托劳动力转移培训,举办藤编工艺培训班,开展实操培训,编织工艺老师教授大家使用竹篾、藤篾编织家用品、工艺品等,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对群众编织技艺能,2022年共举办培训班2期32人。三是“走出去”培育一批。组织选送年轻党员群众技艺人才外出学习培训,到澜沧等地学习观摩竹编技艺,着力提升党员群众藤篾编织技能,培育造就一批技艺传承人,形成了以村干部为代表的技艺传承人作为民族产业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130余户鼓凳编织户(其中建档立卡40户)做大做强鼓凳产业,激发其内生动力。2021年被确定“一村一品”技艺传承人才示范打造点。

找准定位做大做强民族手工艺产业。一是组织带动“提品质”。为进一步通过发展壮大传承技艺,找准定位,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村一品”,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村党总支牵头,产业党支部参与,将藤篾鼓凳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藤篾编织合作社,由农户自己编制鼓凳,合作社制定编织标准,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规范提升产品质量,解决以往小作坊、个人作业、市场没有统一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通过严格的编织标准倒逼农户编织质量水平提高,编织产业逐步从粗放生产向精细制作转变,不断提高群众编织技术,提升成品品质。目前,每年农户手工编织产品达1.2万件以上,总产值达600万余元。二是机械赋能“促增收”。建立鼓凳厂,由合作社自主经营,以“党支部+供销社+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合作运行,通过党组织驱动、优势产业带动、供销社拉动,合作社牵动、农户联动,加强村供社户合作,购置了磨光机、锅炉机、破蔑机等机械设备,推动翁达藤篾鼓凳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压缩藤篾鼓凳加工成本,增强开发新产品能力,解决藤篾鼓凳加工成本高,产品单一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编织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后续发展潜力。自鼓凳厂正式运营后翁达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实现6万元左右,提供务工岗位30个以上。(临沧市耿马自治县勐撒镇)

责任编辑:赵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