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耦合下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澄明、困境解构与路径遵循

发布时间:2025-10-11 11:53: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摘要:系统分析了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阐述了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多方解决路径:构建农村协同共育机制,营造全域性思想道德教育生态;强化主阵地效能,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化建构;激活家庭教育先导性价值,夯实思想道德教育原生性培育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耦合下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提供学理支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举措,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健全全方位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农村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问题必须得到广泛关注,要倾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从理论层面厘清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耦合逻辑,系统剖析其在实践推进中的深层制约因素,并构建多维度协同的优化路径,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使农村青少年学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一、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澄明

“思政工作作为开展专业人才培育活动的基础要素,对提高农村籍学生群体整体人才培育效率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1]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能吃苦、有文化、懂技能的农村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方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未来农村以及社会的风气面貌,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

(一)赋能现代化兴农强农建设: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命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分别对实践规划与“七条必走之路”作出系统阐述,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奠定理论与实践根基。“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关乎民生大计的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实施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增强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培育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

从实践逻辑着眼,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任务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赋能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兴农作为主要方式,通过科技手段促进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促使乡村事业蒸蒸日上。另一方面,农村青少年学生是科技兴农的强大力量,是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群体,对推动兴农强农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显著作用。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仅是个人品格形成的关键维度,更是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动能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加强其思想道德素养,锤炼思想道德品格,切实开展针对性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就教育本质而言,思想道德教育是通过伦理道德知识的系统性传导与价值理念的深度浸润,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将观念意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最终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发展与阶级需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农村青少年学生通过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既能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根基,更为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确立了政治坐标、指明了路径遵循,深刻展现了思想道德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功能。因此,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离不开科技开发,更离不开有情怀、爱农村的青年后备军。只有不断提升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筑牢思想品德根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才能造就一大批知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新型人才,才能依靠这支青年队伍推进强农兴农建设,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使命任务。

(二)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夯实高质量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根基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为“三农”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性指导,为解决农村社会现实矛盾、实现农村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遵循。据中央顶层设计部署,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性任务,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社会振兴,全面完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可见,这一战略蓝图的落地,既需要产业、生态、组织等维度的硬件支撑,更依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宗旨下乡村人才队伍的精神素养与价值建构——农村青少年学生作为衔接乡村当下发展与未来存续的核心群体,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目标的协同推进质量,对农业农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是乡土社会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集中映射,是其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及道德涵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在乡土社会中思想观念的集合,是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上“差很多”,行为上将会“差更多”。作为行动的先导,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指导着个人的行为规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个人思想水平的高低必然对个人实践行为的结果产生作用,也必然影响着乡村振兴建设的成效。其次,农村青少年学生政治态度是其政治立场与政治认同的体现,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实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起着关键作用。“建设怎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任务。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水平有助于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具体国情与社会现实,牢牢把控意识形态主动权、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下农村社会现状,提升乡村振兴建设的政治站位,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下根基。最后,农村青少年学生道德涵养体现了其在公共生活中所展现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是道德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新发展阶段下,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涵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乡村振兴建设要求在青少年身上的反映,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任务。提升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培养乡村振兴建设生力军,培育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棒人,使青少年学生增强“扎根农村、守住沃土”的乡土情怀,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用得久的新时代主力。

(三)重塑乡土社会精神内核:实现传统乡土社会形态的创造性转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事关国家前途、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为此,在新发展阶段下,需大力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打造传统元素融合的农村社会,而且有助于构建现代气息融入的文明乡村。

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通,有助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塑造,有利于更好建设美丽乡村。中央有关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生活不仅局限于物质水平的高低,更有精神层面的评定标准。农村青少年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文明素养水平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推动乡村振兴必然要增强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在不同程度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有益于打造传统元素融合的农村社会。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又有助构建现代气息融入的文明乡村,超越乡土社会的传统形态。中国农村社会受制于封建落后文化的束缚,导致农村发展滞缓、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业竞争力弱化等现象突出,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等问题虽得以改善,但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然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宗旨则会根据社会性质不断变化,其中包含的知、情、意、行等理念也将随着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与时俱变,对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大力提升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反哺功能,在建设发展中重塑乡土社会之“魂”、超越传统乡土社会之“形”,充分把握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力争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解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3]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是培养“有思想、品行正”的高素质青少年群体,为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但在现实情况下,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规训主义桎梏:控制性说服主导教育,拘泥于机械形塑误区

当前,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普遍以控制性说服模式为主,突出体现为规训主义,核心表现为“控制性说服”模式的普遍化——即将社会倡导的思想道德规范抽象为教条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单向度的强制灌输要求学生被动遵守,对偏离规范的行为采取惩戒乃至体罚等手段。规训是教育对人的形塑、压迫与处置,而规训主义教育模式则是将受教者局限于蒙昧、偏见中,机械向其灌输某类符号体系,使受教者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知识。规训主义教育者害怕人们具有自主性价值选择意识,它使个人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时不断失去自由,失去追求德性的理想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规训主义所扮演的角色是负面的,易使个人失去自主判断力、决策力,形成对受教者的一种新型控制,长此以往便会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在农村学校场域中,规训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表征更显著,教育者普遍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育,以浅层化道理说教为主,是同通过外部引导强行改变学生行为选择与价值认知,使其意识理念、行为模式按照预期标准执行。这种教学方法从表象看无伤大雅,但实际却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者、教师与学生间的信任感不断流失,使得学生对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逐渐丧失兴趣,最终形成表面服从而内心疏远的教育假象。尤其在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由于长期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式“教师主导”范式,加剧了规训主义模式的蔓延。同时,在规训主义与传统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农村教师常向学生灌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旨在说明学生的行为规范应当绝对遵循既定规则,无条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便拘泥于机械式形塑,学生自发形成的观点想法受制于教育者的期许,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长期受支配、被压抑,造就了服从性、训练有素的身体。

(二)功利主义偏航: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位序弱化,满足于工具理性

工具价值论导向下的教育模式往往聚焦于“何以为生”,而弱化了对“为何而生”的引导。“何以为生”尽管重要,但“为何而生”也不容忽视,它事关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目标等现实问题。当代农村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常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强调重视工具理性,却忽略了对价值理性的思考。工具理性指人们的行为被追求功利的思想动机所驱使,从追求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淡化作为主体人的情感与价值。在中心要义上,其包含了两大内容:一是个人功利主义,二是社会功利主义。农村教师因常年处于封闭、传统的教学环境,对于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低,因此个人功利主义与社会功利主义观念较明显。一方面,农村教师潜意识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个体达成一定目的的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将思想道德教育总结为解决任何社会问题的药方,思想道德教育便逐渐演变为一种非德育式的方法和目的。与价值理性截然不同,工具理性借助理性思维达成自身所需的目的,执着于片面追求结果最优化,却失去了对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正确理解,易造成思想道德观念模糊错位、审美旨趣格调低下等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性,漠视了价值理性。同时,在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教学水平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长期停留在教化学生适应、掌握和发展外部物质世界的阶段,忽视了思想道德行为主体自身素养的实现,在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时,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这种单一化授受形式使得教育教学工具理性色彩不断增强、价值理性思维不断减弱,不仅在教育手段上表现出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在教育目的和内容方面也展现出了功利主义的雏形,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形成正遭遇多重阻碍。

(三)知性主义失衡:实践养成与知识习得割裂,致力于理论化培育范式

思想道德的形成不仅是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的机械融合,也不仅局限于理性层面的道德认知,而是通过社会实践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达到意识认同并最终转化成行为习惯的逻辑过程。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显著价值,也深刻影响着乡土社会的文明发展与生活秩序。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认识相对偏颇、工业社会思维的不断养成,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渐被视为一种认知教育,展露出知性主义色彩,展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知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包含两方面问题:其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混为一谈。在长期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农村教师由于缺乏周期性教学研讨和交流,教学观念相对传统,教学模式略显陈旧,他们普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仅限于思想理念与行为规范的知识性习得,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单视为思想道德知识的“授受”过程。其二,将书本理论作为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唯一路径。不论从主观或客观层面分析,当前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都略为单一,除书本理论习得外,其余教育模式门可罗雀,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科学理论。这种带有知性主义色彩的思想道德从本质上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割,将知识习得与实践养成进行了支解,割舍了教育与生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有学者指出,在当前国内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反复强化的确能够对书本理论产生深刻记忆,但由于缺乏实践输出,未能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并产生意志品质的外化对象,也难以产生价值体认与责任意识。为此,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贴近乡土社会,使青少年学生群体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情感体验与意识认同,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遵循

“思政教育作为院校开展一切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农村整个教育系统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4]为新农村建设绘制了发展蓝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底盘。农村青少年学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一定程度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实效。为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力,切实推进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社会协同维度:构建农村协同共育机制,营造全域性思想道德教育生态

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维系党的事业传承、保障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促进农村青少年全面成长的战略工程,攸关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攸关农村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其创新实践需以破解现实瓶颈为导向,通过机制重构、主体联动与氛围营造,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为农村青少年构建兼具引导性与包容性的育人环境。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化推进:第一,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对农村青少年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加快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教师团队,实施思想道德专业化辅导,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范畴,明晰权责边界和运行机制。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倾力倾为,构建“动态监测、及时干预、跟踪反馈”管理闭环,推动各方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举社会之力加强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整体水平。第二,以监护人能力提升为纽带,构建家校协同的的鱼共同体,成立25-35岁成人教育培训班。农村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与道德理念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监护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加大力度增强监护人自身的思想素养与道德水平,重点聚焦25-35岁已婚人群,针对性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宗旨,帮助监护人明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核心方向,又传授亲子沟通技巧、榜样示范方法等实用知识。第三,加强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浸润式的德育生态,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良好乡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心灵、德化人心的重点工程,必须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可见,“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需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用思想引领行为,以思想道德作为行动先导,将思想道德建设放置于全新的高度。因此,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提升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着力净化当前农村社会环境,最终形成“社会育人、育人为社会”的良性互动格局,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深厚的社会土壤。

(二)学校主导维度:强化主阵地效能,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化建构

“立德树人赓续中华民族教育目的的基因,遵循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实现了教育目的的创造性转化。”[6]学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更具统一性,能够准确按照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总体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更好达成“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学校教育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要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教学任务。第一,以传统道德教育夯实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根基。中国的传统道德包括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为内容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美德。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中也蕴含着诸多优良的民族精神,如“义以为上,以义统利”的集体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无不彰显出世代英雄人物的民族气节。无根不立,如今在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学实践中,学校也应大力加强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蕴含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律己宽人等优良品质不断渗透于学科教学内,将农村青少年学生群体培养成具有浩然之气的中国人。第二,以革命道德教育激活青少年思想道德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7]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革命、建设、改革成功,并发展壮大为世界第一大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坚持不屈不挠、英勇奉献、誓死前进的革命精神。开展革命道德教育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思想道德教育增添精神动能。第三,以时代精神教育拓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实维度。学校要全面部署时代精神教育相关工作,以培养农村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竞争意识为主线,使新时代新思想进课堂、进大脑、进内心。时代精神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以时代精神为素材,以教学大纲为主导,将时代精神的主体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各方面。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青少年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一言以蔽之,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充分激活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效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定期组织开展传统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有效实现教育内容的统一性、科学性、系统性。

(三)家庭赋能维度:激活家庭教育先导性价值,夯实思想道德教育原生性培育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对未成年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的核心场域,本质是家庭长者通过言传身教,对青少年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素养进行系统性培育引导。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奠基作用,承担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启蒙的重任,表现出长期性、持续性、继承性等特点”,[8]亦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基。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资源,不断挖掘其内在功能,强化家庭教育对思想道德的先导作用,更快更好地帮助农村青少年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针对提升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系列问题,须以家庭教育为总抓手,做好以下三方面统筹工作:其一,以良好家风建设为核心,筑牢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根基。家风《辞海》释义:“家风,犹门风。”[9]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是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其特点在于感染性和启蒙性,要求家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率先垂范教化子女,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10]广大家庭不仅要重言传、重身教,更要教知识、育品德,通过建设良好家风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阶梯。其二,以和谐家庭关系构建为支撑,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生态。家庭关系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间的联结关系,是青少年学生与社会联结的基础。由于农村社会经济较落后,家庭矛盾较突出、家庭关系较微妙,婚姻纠纷、财产纠纷、婆媳关系紧张等现象屡见不鲜,给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家庭成员须倾力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正面示范,促使形成积极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此外,夫妻双方还须重视子女对家庭的反哺作用,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庭建设,让其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其三,以传统教育理念革新为突破,激活思想道德教育内在动力。农村青壮年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教育水平相对有限、思想观念略为保守,在教育理念上显现出严重偏差,因此对于子女思想品德的塑造不够重视。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却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为形成积极的思想道德品质,家长须加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育思维、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实现从“养”到“育”的认知转变,将思想道德培育纳入家庭教育目标范畴,在自我修心修德、实现能力提升与完善的基础上,为青少年提供思想指引与道德示范,推动家庭教育从“物质供给型”向“精神培育型”转型,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与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耦合,不仅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社会共同富裕的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乡二元对立,夯实乡村精神文明根基的关键命题,决定了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需在时代语境中实现功能重构与路径革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化需构建多元协同的实践体系,以社会协同为支撑,形成全域覆盖的育人合力;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强化知识供给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家庭赋能为基础,筑牢育人根基的原生性与持续性。有效结合农村社会发展新形势,充分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深刻内涵,深入研究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实问题,增强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造就一批知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乡村根基。

参考文献

[1]丁大海.农业发展下的农村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评《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3,44(03):25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冶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1-122.

[3]蒋阿莲,张小容.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2023,(21):49-51.

[4]甘露,黄泽钰.新形势下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05):1253-125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6]高迎爽.传统与变革:“立德树人”的历史渊源与创新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5,45(08):63-81+133-134.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8]武海英,赵蕾蕾.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3):133.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22.

[10]任嘉蕊.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57.

【作者简介】

邹越(1999-),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杨其坤(1999-),通讯作者,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