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三撑伞护苗成长 共绘协同育人新图景 ——淮阴区长江路街道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10 10:00:0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在长江路街道,一场关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实践正在深入推进。街道创新构建“三撑伞”协同育人模式,有效链接学校、家庭与社区资源,将“教联体”从概念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初步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教育生态,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机制先行:织密协同网络,明晰责任分工

面对家校矛盾、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安全等现实挑战,长江路街道积极响应国家及省市关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号召,将“教联体”建设视为破题的关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切实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成立专门的教联体工作办公室,由分管领导挂帅,配备专职人员,确保工作常态运转。同时,街道整合宣传、文化、团工委、民政、妇联、安监执法等多部门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并明确各村居书记为辖区教联体工作负责人。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街道统筹、部门联动、村居落实”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作机制,为“教联体”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品牌引领:深化理论武装,塑造温暖形象

自2024年12月起,长江路街道便将“教联体”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扎实推进。街道领导班子多次进行专题部署,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全国试点单位的先进经验,订阅专业报刊夯实理论根基。在此基础上,街道精心打造“三撑伞 护苗成长”工作品牌,并设计专属Logo,以直观温暖的视觉符号,传递全社会共同守护幼苗成长的坚定信念与温馨氛围,强化了品牌的识别度和感染力,为工作推进注入了文化内涵。

聚焦家长:开办夜间课堂,赋能家庭教育

认识到家庭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长江路街道将家校共育的核心聚焦于家长能力的提升。街道联合学校广泛调研家长需求,以“家长夜校”为主要载体,针对“亲子沟通技巧”等高频困惑,量身定制课程并邀请专家授课。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期家长夜校,吸引800余名家长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向同行。这种“社区搭台、学校唱戏、家长受益”的模式,通过今日头条、幸福淮阴等平台传播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营造了重视家教、科学育儿的良好社区氛围。

整合资源:盘活校际要素,拓展实践空间

为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长江路街道将资源整合的重心放在学校层面。街道先后3次组织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责人座谈,共商校际资源共享大计,着力配足配齐小学科师资。计划与淮阴师范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实习教学,保障课程开齐开足。在社会环境营造方面,街道直面“接送难、托管贵”问题,在左庄社区试点推出公益普惠型托管服务:社区提供闲置用房并承担基础费用,引入第三方机构与志愿者团队运营,家长仅承担少量成本,实现了政府、家长、孩子的多方共赢。街道正探索将学校、社区、民办机构三方托管力量有机融合,旨在构建更优质、全面、高效的课后服务体系。

此外,街道联动城管、公安等部门,开展辍学青少年帮扶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如联合执法消除银川路小学周边摊贩燃气安全隐患,协调修缮翔宇北道小学门前道路,切实优化育人外部环境。更令人瞩目的是,街道整合政企资源,采用“民办公助”模式,高标准推进淮安市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街道投入100余万元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引导东方双语学校投入5000万元用于硬件建设,协同收回或租赁千余亩土地作为实践区。目前,该基地师资与课程已投入使用,未来将打造成集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研学探索于一体的省级知名、市内一流的普惠性平台,成为“教联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

从“各自为战”到“同频共振”,长江路街道通过“三撑伞”教联体建设,正在绘就一幅家校社携手育人的生动图景。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社区治理与教育发展的融合,持续擦亮“三撑伞”护苗工程品牌,让协同育人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的基层智慧与力量。(胡业石 汤璐)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