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暴雨席卷全城。当整座城市在雨幕中放缓节奏时,淮安医院急诊科却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诠释了何为“生死时速”。一名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被送达时,面色青紫,生命悬于一线。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急诊团队用专业与坚守,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迅捷响应:从雨幕到抢救室的“生命通道”
上午8点45分,分诊台的宁静被打破。“快!有人倒在雨里了!”保安的疾呼就是命令。护士长张笑笑闻声而动,冲入雨幕。判断病情、即刻心肺复苏、呼叫支援——一系列动作在暴雨中一气呵成。在持续不断的胸外按压下,患者被迅速转运至抢救室,一条无缝衔接的“生命通道”已然开启。
高效协作:一场展现硬核实力的“团队作战”
抢救室门关闭的瞬间,一场体现着急诊科深厚技术积累的“战役”打响。孙润前主任果断开通绿色通道,指挥若定;护理团队在助理杜静带领下各就各位,配合默契。
主治医生刘涛迅速建立高级气道,连接呼吸机,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肾上腺素1mg静推!”医嘱清晰坚定。护士徐雪无缝接替持续按压,确保循环支持不中断;面对监护仪上显示的室颤,团队果断除颤——“充电、放电!”——每一次电击都是对生命的叩击。
窗外暴雨倾盆,室内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呼吸机的运作声和简洁的指令声。这套演练过无数次的抢救流程,此刻如精密的机械般运转,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日常训练的扎实功底和团队的默契。
锲而不舍:9分钟,创造生命奇迹
时间分秒流逝,家属仍未联系上。面对“三无”情况,“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是团队唯一的信念。“继续按压!”刘涛医师的指令沙哑却坚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持续进行,这是对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第9分钟,奇迹降临——“颈动脉搏动恢复了!有自主呼吸了!”护士左月娇的呼喊带来曙光。监护仪上,那条令人窒息的直线,终于被微弱而规律的波动取代。随后,瞳孔对光反射出现,标志着最重要的中枢神经功能得到保护。
使命担当:雨歇之时,生命之光重燃
抢救成功!患者被安全转入EICU进行后续高级生命支持。此时,窗外暴雨初歇,团队成员们被雨水与汗水浸透的衣背,是他们全力以赴的见证。疲惫的脸上,是如释重负的笑容,更是对职业信仰的坚守。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孙润前主任的话道出了急诊科的核心精神。在这个不平凡的雨天,淮安医院急诊科用其快速响应能力、精湛的急救技术、高效的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职业信念,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技术底蕴与人文关怀的交响
这场成功抢救并非偶然,它背后是淮安医院急诊科长期积累的坚实技术基础:成熟的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患者“零等待”;规范、高效的心肺复苏技术是生命的保障;高级生命支持能力(如气道管理、电除颤、药物应用)是关键支撑;无缝衔接的团队协作模式是最大化抢救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场生死竞速中,技术因医者的仁心而被赋予温度。雨水虽寒,但医者仁心,始终温暖如初。(淮安医院)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