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门法院成功执结一起被执行人利用女儿微信账户规避执行的案件。执行干警通过细致调查和精准出击,最终促使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并全部履行完毕,有效维护了司法权威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逃避执行耍心机,转移财产藏玄机
该案源于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法院判决生效后,被执行人王某一直未履行给付义务,申请人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依法对王某名下的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了查询,却发现其名下并无财产可供执行,后该案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两年后,申请执行人向海门法院执行局提供财线索称发现王某在某菜市场卖羊肉,而且使用微信收款。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将该案恢复执行并调取王某名下的微信流水但并未发现异常。执行干警未轻言放弃而是通过深入调查和走访,了解到王某确实在从事经营活动,但其生意收入却不翼而飞。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法官的警觉。经过进一步核查,执行干警发现王某竟利用其女儿的微信账户进行生意收款,企图以此方式隐匿收入,规避执行。
火眼金睛识猫腻,法律威慑促履行
面对王某的“小聪明”,执行干警迅速行动。一方面,依法调取了相关微信账户的流水记录,固定了王某使用他人账户收取经营款项的证据;另一方面,立即传唤王某到法院接受询问,并严肃告知其行为的法律后果。
在确凿的证据和强大的法律威慑面前,王某终于承认了其试图通过女儿微信账户规避执行的错误行为。执行干警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指出其行为不仅严重妨碍了法院执行工作,还可能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将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追究的严重后果。
认识错误达和解,主动履行完毕
认识到自身错误的严重性后,王某表示悔过,并积极主动与申请人进行沟通协商。在执行干警的组织下,双方最终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王某一次性履行完毕,案件得以圆满执结。申请人对法院高效、有力的执行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是当事人的法定义务,任何企图通过隐匿、转移财产等方式规避执行的行为,都是对司法权威的挑战,终将徒劳无功。法院拥有多种查控手段和强制措施,必将坚决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行为。诚信守法,主动履行法定义务,才是正确选择。
该案的成功执结,不仅有效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试图规避执行行为的有力警示,彰显了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坚定决心和能力。(韩斐)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