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分秒之间 守护生命之光:急诊科里的生死时速与医者担当——急诊科主任陈亮专访

发布时间:2025-09-15 10:56: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深夜,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依旧灯火通明。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医护人员急促的指令、病床轮的滑动声,交织成这个“永不打烊”的战场背景音。

“我们从不说‘下班’,只说‘交班’。”刚完成一例抢救的急诊科主任陈亮站在床边,目光专注,白大褂袖口还带着汗渍。陈亮于2001年进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2018年任呼吸危重症病房诊疗组长。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作为江苏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赴武汉抗疫,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称号及江苏省记大功奖励。2025年起担任急诊科主任,主导急诊预检分诊、创伤一体化救治等流程优化。

从呼吸科到急诊,从医师到科主任,陈亮坚守多年。对他而言,急诊是一场与时间永不停歇的博弈,更是对医者初心的持久守望。

与时间赛跑:病情的瞬息万变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推门进来的患者,是感冒发烧还是心跳骤停。”陈亮说。

时间的不确定性是急诊科最鲜明的标签。“老人总想‘能挺就挺’,常拖到深夜才来;年轻人下班后九十点到凌晨两三点又是就诊高峰,诊室永远像战场。”陈亮记得,今年7月一位老年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送医,情况危急。他迅速指导团队进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等抢救,经持续心肺复苏,患者最终恢复自主心律。“大家都松了口气,那种成就感和喜悦难以言表。”

传承,是更深层次的抢救

2025年6月,急救中心大楼启用,急诊科全面扩容升级。如今这里不仅可独立完成各类急危重症抢救,还承担省级创伤中心建设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多项使命。

硬件提升奠定了发展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与医疗温度。每周一、二,陈亮利用大查房开展临床教学;晨会雷打不动,年轻医生汇报病例,资深医师分享经验;下班后技能培训常持续至深夜。“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长,”陈亮笑着说。正是在这样朝夕相处、彼此激励中,医术持续精进,医者仁心薪火相传。

要练硬本领,也要强心智

除临床工作外,陈亮深知科研创新是更高层次的挑战。年轻医生以院为家,白日临床、深夜学习、凌晨写病历已成常态。“能力提升只能挤休息时间,”他说,“科研需持续学习和系统思考,这在急诊节奏中尤为奢侈。”尽管团队已开展数据整理与技术探索,如何平衡“救人与求知”、实现临床与科研双向反哺,仍是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医生的“生存法则”,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正因深知前路艰难,陈亮对年轻医生提出三点期望:练硬本领,强心智,守初心。他希望年轻人青出于蓝、彼此成就,“成为发光的人,照亮更多生命”。这既是一位科主任的期许,也是一支团队迈向卓越的内在基因。

见义勇为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去年夏天,一名17岁男孩在淮安市一院球馆打球时突然倒地,全身剧烈抽搐、情况危急。现场呼救声响起,馆内医务人员立即上前,见男孩已意识不清、口唇发紫、脉搏微弱。陈亮迅速组织抢救:用毛巾垫口防咬伤、以开口器建立气道,并与同事轮流实施心肺复苏。尽管汗水湿透衣衫,无人分心,全力争取每一秒。约七八分钟后,男孩恢复自主心跳,此时救护担架也及时赶到。

双向提升 成就卓越团队

学习、交流、提升——淮安市一院急诊医学科现有44名医生,涵盖各级医师,他们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判断病情、实施紧急救治,多年来成功守护了淮安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健康安全。目前,科室已形成以住院医师为中坚的力量梯队,为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及中毒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坚实可靠的医疗保障。

对陈亮和他的团队来说,时间从未真正属于自己。他们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一个个家庭的团圆。在这座永不打烊的“生命驿站”里,他们用专业与担当,守护着每一次心跳的延续,也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脉动与希望。(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