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以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08 10:44:4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从2名院士领衔的实验室,到年产值1.3亿元的环保企业;从博士团队带着技术来创业,到126家国家高企扎根成长……”走进盐城环保科技城,这样的“人才成长故事”随处可见。作为国家首批绿色工业园区,这里为何能成为环保领域人才的“创业沃土”?环科城以“平台引才、载体育才、服务留才”为核心,将人力资源开发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走出了一条“人才聚、产业兴、生态优”的良性循环之路,为同类园区以人才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没有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这个平台,我们的‘工业烟气治理技术’很难这么快落地。”在环科城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指着获奖证书介绍——这项由李俊华教授团队研发的技术,不仅拿下环保领域近20年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在全国472个示范工程中应用。这正是科技城“平台引才”的缩影。围绕环保主导产业,科技城已与清华、南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合作,建成16家实体研发机构,其中9家为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占盐城全市近一半;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如同“人才磁场”,吸引郝吉明、贺克斌等21名院士,35名国家高端领军人才扎根。“今年重点推进的‘三中心一基地’,更是瞄准国际化人才。”环科城人才工作负责人介绍,中国・盐城绿色低碳海智科创中心将举办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化学品与废物国际公约履约基地计划引入联合国环境署核心人才,“平台建到哪里,人才就聚到哪里,技术就突破到哪里。”

不仅有高端人才的“引力场”,环科城更搭建了让初创人才加速成长的“孵化链”。“从租50平方米办公室的小微企业,到成为省瞪羚企业,环科城的‘孵化链条’帮了大忙。”在环科城新材料产业园,某环保设备企业负责人回忆,创业初期,科技城不仅提供免费中试场地,还匹配了“技术导师+政策专员”,帮团队解决了从专利转化到市场对接的一系列难题。这样的“孵化故事”并非个例:环科城已建成5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27万平方米中试场地,配备500多台(套)高端检测设备,形成“选种 - 育苗 - 孵化 - 加速 - 产业化”全流程服务体系;截至目前,16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出17家国家高企、5家省瞪羚企业,科技城瞪羚企业数量占盐城全市三分之一,2024年瞪羚净增数、瞪羚率均居苏北第一。“我们不是简单‘给场地’,而是‘陪成长’。”环科城孵化器负责人说,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科技城推出“梯度政策”:对初创团队,提供3年免租场地+创业补贴;对成长期企业,对接高校联合培养研发人才;对成熟期企业,支持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企业在成长中壮大。

“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孩子上学有‘绿色通道’,连企业注册都有人帮办——在这儿创业,不用分心搞‘杂事’。”刚落户环科城的博士王磊,对这里的服务印象深刻。留才先留心,关键是解决“后顾之忧”。环科城已建成600余套人才公寓和一幢现代化的创新中心,更有“工商注册 - 税务登记 - 政策对接”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市领军人才、省双创人才、国家人才专项“三级支持体系”,5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早、小、绿”人才项目,“智汇盐环”平台实时推送技术需求,去年还组织企业赴辽宁、内蒙古等地开展线下对接,帮人才找市场、促转化。截至目前,科技城已引进500多名高端科研人员,40多项大赛获奖项目落地,清华大学大气治理团队还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在这里,我们能专心搞研发,这就是最好的‘留才政策’。”一位长期驻环科城的院士团队成员说。

调研中,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实践也引发我们对“人才如何真正赋能产业”的思考,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值得借鉴。首先是需求导向,避免“人才与产业两张皮”:科技城的人才工作始终紧扣环保产业需求,引进的院士团队聚焦水、气、固废治理,培育的人才适配高企、瞪羚企业成长节奏,就连技术经理人也重点挖掘企业的“卡脖子”难题,这种“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育什么人才”的模式,避免了“引而不用”的浪费,让人才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其次是生态思维,构建“人才-企业-产业”闭环:从平台提供研发空间,到载体助力企业成长,再到服务解决生活需求,科技城构建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生态,正如李俊华教授团队的技术,从实验室研发,到中试基地优化,再到企业产业化,每个环节都有配套支持,最终实现“人才成长-企业盈利-产业升级”的多赢。再者是长远布局,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环科城既重视院士、国家领军人才等“顶天立地”的高端人才,也培育博士、硕士等“铺天盖地”的青年人才;既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样的高端平台,也设众创空间服务小微企业,这种“多层次、全周期”的布局,让人才队伍既有“高峰”引领,也有“高原”支撑,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基于调研,我们也看到环科城未来可进一步发力的方向:一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依托张全兴院士工作站等,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让人才在科研与产业实践中双向成长;二是提升技术经理人专业度,通过培训让他们更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与“成果供给”,破解“成果与需求错位”难题;三是完善国际化服务,针对海外人才增设语言、子女教育等专项服务,依托离岸创新平台(德国、美国)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站”,让更多“国际大脑”扎根科技城。

从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实践来看,只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顾莉)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