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地的里下河平原,有一座小城建湖,它如同一颗温润的水乡明珠,静静孕育着淮剧这朵戏曲艺术的奇葩。建湖淮剧,历经岁月沉淀,既有传统底蕴的深厚积淀,又在时代浪潮中以淮歌新唱的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溯源:水乡田埂孕育的戏曲之花
建湖淮剧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它是盐阜地区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当时,盐民、渔民在繁重劳作之余,用“门叹词”沿街卖唱,用“香火戏”祭祀祈福,这些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融合,再吸纳昆曲、徽剧的精华,淮剧的雏形就此诞生。建湖作为淮剧的核心发祥地,其独特的水乡文化赋予了淮剧灵动婉转的气质。
早期的建湖淮剧,舞台极为简陋,多是在田埂边、打谷场上搭起的草台。但每逢演出,却热闹非凡。周边村民扶老携幼,早早赶来,自带小板凳,嗑着瓜子,拉着家常,等待着大戏开场。老艺人登台前,先清清嗓子,起一个调子,《赵五娘》中“蔡郎一别赴帝京”,或是《珍珠塔》里“方卿二次到襄阳”,熟悉的旋律一响,台下瞬间安静,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这是水乡百姓最纯粹的热爱,也是淮剧扎根民间的生动写照。
经典剧目承载着建湖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赵五娘》讲述了一位女子在灾荒之年侍奉公婆、千里寻夫的故事,其悲苦命运与坚韧性格,是水乡人民在苦难中坚守的缩影;《珍珠塔》通过方卿与表姐陈翠娥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其中“羞姑”“赠塔”等情节,更是将建湖方言的幽默风趣与细腻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剧目,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以建湖方言为语言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水乡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守正:经典传承的时代新篇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淮剧面临着严峻挑战。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节奏缓慢、唱腔复杂的传统戏曲兴趣缺缺,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等问题日益凸显。但建湖淮剧人并未就此放弃,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思维,开启了传统淮剧的传承与革新之路。
在剧目传承方面,建湖县淮剧团坚持“老戏新排”。以经典剧目《秦香莲》为例,在保留原有故事情节和核心唱腔的基础上,从舞台呈现、表演风格到人物塑造,都进行了精心打磨。舞台布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一桌二椅,而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逼真呈现出古代的宫廷、市井、荒野等场景,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灯光设计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营造出或庄严肃穆、或悲伤凄凉、或紧张激烈的氛围,让观众更能沉浸其中;演员们在继承传统表演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让淮剧艺术后继有人,建湖积极推动淮剧进校园。从2010年起,多所中小学陆续开设淮剧校本课程,邀请剧团老艺人担任授课老师,从基础的唱腔、身段教起,培养学生对淮剧的兴趣。如今,许多学校都组建了淮剧社团,学生们不仅能熟练演唱经典唱段,还能参与校内校外的演出。建湖中专的淮剧社团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这些年轻的“小戏迷”们,成为淮剧传承的新生力量。
创新:淮歌新唱的时代强音
淮歌新唱,是建湖淮剧在新时代的大胆创新与突破。它巧妙地将淮剧的经典唱腔、旋律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展现淮剧的独特韵味,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让淮剧从传统的戏曲舞台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建湖的淮歌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与地域特色。为宣传建湖的九龙口湿地,一首《戏台九龙口》应运而生。歌曲开篇以悠扬的淮剧“拉调”引入,将湿地的宁静与美丽娓娓道来,随后节奏一转,融入轻快的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湿地的自然风光,既保留了淮剧的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众多网友被其独特的旋律吸引,纷纷点赞、转发,甚至还有人专门来到建湖,只为一睹九龙口的美景。
淮歌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在传统的舞台上表演,还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建湖淮剧团的演员们拍摄淮歌MV,制作短视频教程,教网友学唱淮歌,举办线上淮歌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参与。一些淮歌还被改编成广场舞曲目,在社区广场、公园等场所广为流传,让淮剧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破圈: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
建湖淮剧的创新不止于淮歌新唱,还体现在大胆的跨界融合上。它与汉服文化、文旅产业、短视频平台等多个领域碰撞出火花,解锁了传播与发展的新玩法。
近年来,建湖淮剧团与当地汉服社团合作,在九龙口湿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淮剧汉服秀”。演员们身着精美的古装戏服,在湿地的自然风光中演唱淮剧经典选段,游客们则身着汉服,穿梭其中,仿佛穿越回古代。这场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还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建湖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
建湖淮剧,这门从水乡田埂间生长起来的艺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守住了文化根脉,又不断开拓进取,以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乡村草台到国际舞台,从老一辈的坚守到新一代的热爱,建湖淮剧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它将带着水乡的韵味与时代的气息,在未来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朱琳)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