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转型都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淘汰落后、创新研发、推进新项目,我们坚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江苏理士集团相关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众多金湖企业的心声。
地处淮河下游、三湖环抱的江苏金湖县,水域面积超30%,这座“水韵湖城”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重塑县域经济生态,成为全国县域践行“双碳”目标的耀眼样本。
绿电澎湃:从“风光独好”到“氢电耦合”的能源革命
金湖的低碳转型,始于得天独厚的“风光”禀赋,成于前瞻布局的产业升级。截至2025年7月底,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68.06万千瓦(风电74.67万千瓦、光伏93.39万千瓦),新能源渗透率高达317.21%。更令人瞩目的是,今年1-7月,新能源总发电量达16.2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4.94%,同比增长20.75%。这意味着金湖不仅实现了全域日间用电的绿电覆盖,更在整体上实现了绿电盈余,为“近零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湖的能源变革不止于此。在城东物流园,1500KW分布式光伏项目将工商业屋顶变成“阳光聚宝盆”,年均发电165万千瓦时,构建起“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减碳样板。更大的突破在于前瞻性的“氢电耦合”布局。2025年,金湖成功签约氢通能源集团电解槽制造基地项目。“氢通将核心电解槽项目总部落在金湖,并依托我们在全国的风光储电资源,把产业链导入金湖,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氢通能源集团董事长任亚辉的布局,标志着金湖正从单纯的风光发电大县,向涵盖绿氢制备与应用的综合型清洁能源高地迈进,绿氢产业链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在此加速。
数智电网:“微网群”智慧赋能,储能筑基安全可靠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稳定是巨大挑战。金湖的创新解法是:构建以“微电网群+智慧储能”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的县域项目,“江苏淮安金湖低碳县域电网示范”工程成效卓著。
在华亿轴承科技公司,负责人戴星月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接入微电网数智系统后,我们每天‘一充一放’,能省下1000多元电费,预计3到5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企业的光伏+储能系统,是金湖“微电网+绿色仓储”示范的缩影。在汽摩产业园,依托276平方米光伏车棚(年发电9万千瓦时)、电动叉车、智能充电桩与“能源e+”智慧系统,一个“源网荷储”自治、负荷“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微电网高效运行。
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是强大的储能能力。目前,金湖已建成3座电网侧储能电站,总装机达20.544万千瓦,接近全县最高用电负荷的一半。其中,150MW/300MWh独立储能电站作为长三角标杆工程,采用创新“6簇一汇流”双支路架构,有效降低并联环流风险50%,提升系统可用容量3%。该电站日均放电48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6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25吨,为构建“零碳”县域自治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金湖正全力申报“省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
绿色转型:产业焕新与生态价值“双赢”
绿色低碳的深层价值,在金湖的产业革新与生态优化中生动体现。走进金卫集团,游客常感叹:“没想到工厂还能闻着花香,工业旅游这么有特色!”车间外绿意盎然,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大幅提升效率品质的同时,生产环境也更加“绿色”。
“别人眼中的垃圾,是我们的‘城市矿山’。”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的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典范。废旧PET瓶片在这里被“点石成金”,转化为高端再生涤纶。其二期项目投产后,年可消纳20万吨废料,产出18万吨定制化短纤,为众多知名品牌提供绿色原料。
传统产业亦经历绿色蜕变。自粮食烘干“煤改电”覆盖全县63个烘干中心后,金湖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打造数实融合强县。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5家(数量全市前列);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56.5%;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市级绿色标杆企业9家。金湖深化降碳、减污、扩绿、增效协同推进,成功获批省先进节能环保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并率先在全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金湖,这片被碧水环抱的土地,正以“低碳能源、数智电网、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在中国县域绿色低碳发展的考卷上,书写着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惊艳答案,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宝贵的“金湖经验”。(李广忠 邹明轩)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