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绽,金辉漫过串场河的粼粼波光,与建湖县复兴小学淮剧小传人社团的童声相融,古韵悠长。复兴小学淮剧小传人社团的童声随波荡漾:“大戏台里笑声朗,来了我,小小少年粉墨登场!”这所扎根于建湖县上冈镇年轻的现代化小学,以淮剧为犁,深耕校园,用醇厚乡音唤醒稚嫩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
戏词育魂:家国情怀字字铿锵
“唱准‘保家卫国’的调,先要懂这四个字的分量。”在淮剧社团课上,陈德萍、李晶晶老师一边细致校正学生们的唱腔,一边讲述《岳母刺字》的壮烈底色。三年级学生王梓轩曾把“精忠报国”唱得轻飘如絮,直到老师用连环画铺开岳飞抗金的悲壮长卷。当画面中的铁马冰河撞入眼帘,他再开口时,稚嫩嗓音里已沉淀了山河的重量。
学校精心撷取《江姐》等红色经典唱段,熔铸成校园里的独特教材。音乐课上,“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旋律流转,信仰之光随音符渗入心田;语文课上,《板桥应试》的唱词被反复咀嚼,在“衙斋卧听萧萧竹”的诗意中,触摸到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沉担当。就连课间操也化身“戏韵操”,孩子们“托天”手势舒展,齐唱“我是中华好儿郎”,家国认同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淌。
“从前只觉戏词拗口难懂,如今方知字字浸透先辈热血。”六年级陈雨桐在笔记中郑重抄下“一寸山河一寸血”。对她而言,这已不再是纸上歌词,而是滋养少年心田的精神养分。
乡音载道:家国血脉乡土生根
“听这弦乐,可像串场河的波浪声?”在淮剧社团学生训练时,镇上淮剧票友、学校特聘指导老师陈敬之爷爷轻拨三弦,那婉转悠扬的乐音,恰似串场河的潺潺流水,悠悠诉说着祖辈们在串场河边辛勤躬耕的往昔岁月。此时,学校原创小淮剧《陈毅托子》正在紧张排练,五年级学生李承泽饰演的邹鲁山,正对着“陈毅”深情唱道:“军长且把心放宽,我在公子定平安!”
这出戏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盐阜大地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1942年,新四军军部紧急转移之际,陈毅军长忍痛将襁褓中的幼子托付给开明士绅邹鲁山。为将这段历史精彩搬上舞台,孩子们上网查阅史料,走访春晖演唱团老艺人,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力求将这段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饰演陈毅的小演员倪凯说:“最难把握的是军长转身时那个含泪的眼神,既要表现军人的坚毅刚强,又要流露父亲对幼子的不舍与牵挂。”
“以前只知道陈毅是元帅,现在才知道我们红色盐城也是陈毅的老根据地。”观看演出后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学校将传承淮剧作为触摸地域文脉的钥匙。孩子们在《范公堤》铿锵词句中,感受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陆秀夫》悲怆唱腔里,体味碧海丹心的民族气节。当他们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前,以淮腔齐诵“为了新中国,前进”时,家与国、故土根脉与民族大义,在童声中熔铸成不可分割的眷恋。
新韵燃梦:时代豪情古调新声
“当淮风雅韵遇见九天揽月,会迸发怎样的星火?”这成为校淮剧社大胆探索的课题。孩子们将“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的壮举注入传统“拉调”,一曲《少年航天梦》唱彻“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凌云之志,在县艺术展演中勇夺桂冠,成为唱响复兴的经典力作。
创新的火花更在多彩课堂绽放。数学课上,“脸谱对称”巧妙融入几何知识,老师随之点染:“红脸忠勇,蓝脸刚直”;科学课探究戏服染料时,思绪沿着丝绸之路的色彩交流延展;信息技术课上,孩子们用动画让《大国工匠》的淮剧片段熠熠生辉。
这份薪火创新的力量,让毕业生倪凯考入江苏省淮剧团后仍重返母校,倾情指导学弟学妹。他将《让我们荡起双桨》改编为淮剧新篇:让同学们从戏韵中读懂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夕照浸染排练厅,童声二胡相应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的淮韵合唱激荡回旋,既流淌着传统戏曲的悠长气韵,又喷薄着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复兴小学的实践昭示:当乡土艺术的清泉汇入家国情怀的浩荡长河,教育便超越了技艺传承,成为塑造民族脊梁的深沉力量——弦歌不辍处,家国万里心。(唐为峰 钟鑫 陈长柏)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