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从案例检索到裁判智慧, 青年法官助理如何深挖案例库“富矿”

发布时间:2025-07-17 14:58:3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初次捧读《人民法院案例精选》,其简约而不失专业的装帧设计便给人以亲近感。不同于传统法律典籍的厚重刻板,这本书以平实的姿态传递着司法智慧。封底那句“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案例是人民法院的重要‘法治产品’”尤为触动人心,这既是对案例指导制度价值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我们法律实务工作者的殷切期许。基于阅读习惯,我在扉页郑重写下“2025年5月19日于海门法院获赠此书”,为这本必将常伴左右的工作指南留下个人印记。

全书案例体系科学完备,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国家赔偿及执行五大板块。作为民事审判条线的法官助理,我重点研读了民事案例部分,从中获得的启示与思考颇丰。

彩礼返还纠纷:事实认定与裁判智慧的辩证统一

(一)法律定性之辨:彩礼与赠与的界分标准

在跟案的婚约财产纠纷中,原告方往往将所有婚恋期间的支出混为一谈主张返还,包括但不限于:传统习俗中的彩礼现金、双方亲属往来红包、婚宴支出、金银首饰乃至恋爱期间的日常消费。该书案例精要指出,核心在于区分具有“缔结婚姻目的”的彩礼与一般赠与,这需要综合考量支付方式、金额大小、当地习俗等多重因素。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起“目的+数额+习俗”的三维认定框架:即考察给付时是否明示或可推知的婚约意图,金额是否超出一般人情往来的合理范围,以及是否符合当地普遍认可的婚俗惯例。

(二)返还裁量之度:多重变量的司法衡平

确定彩礼性质后,返还比例裁量更显司法智慧。该书启示我们从以下八要素进行评估:1.共同生活期限;2.婚礼仪式完成度;3.生育情况;4.双方过错程度;5.彩礼实际用途;6.双方经济状况;7.当地生活水平;8.彩礼数额占比。例如,曾跟案的案件中女方将部分彩礼用于共同生活开支并有银行流水佐证,最终在返还比例上作了相应扣减,这种精细化处理方式正源于对案例要旨的领悟。

(三)调解艺术探索:从规则认知到心理疏导

作为法官助理,初涉此类案件确有忐忑。记忆犹新的是首次独立调解婚约财产纠纷时,为处理好此类案件,我庭前做了三方面准备:1.梳理辖区类案裁判尺度;2.绘制彩礼项目分类对照表;3.预设不同情境的调解方案。调解过程中,通过观察当事人微表情和亲属互动,及时调整策略:对情绪激动的男方父亲采取“冷处理”,待其宣泄后引导理性计算诉讼成本;对心存侥幸的女方则出示类案判决进行“预期管理”。最终双方达成阶梯式返还协议,这个成功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效的调解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规则认知基础上,同时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技巧。

探望权纠纷:刚性裁判与柔性司法的价值平衡

(一)权利主体扩张:从文义解释到价值考量

该书所载隔代探望权案例具有里程碑意义。判决突破《民法典》第1086条的文义限制,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祖父母探望权,体现了司法对传统伦理的尊重。在跟案实践中,我们要逐步形成“三步审查法”:1.直接抚养父母是否健在;2.祖辈是否曾长期共同生活形成情感依赖;3.探望是否符合未成年人最佳利益。

(二)执行困境破解:协同治理机制的探索

探望权案件“执行难”问题尤为突出,很多离婚案件生效后,有部分当事人因为探望问题再次产生矛盾,如何解决此类困境,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是否可以配套1.社区网格员定期回访;2.家庭教育指导令;3.心理疏导介入等多种方式来联动执行,柔性司法。针对以抚养费对抗探望权的僵局,创新适用“履行顺序”规则?明确抚养费系法定义务不得附加条件,同时对拒不协助探望行为适用失信惩戒?这类值得探索。

(三)裁判文书革新:从原则宣示到操作指引

通过检索相关文书表述发现,一部分调解案件关于探望权的约定比较模糊,主要为一方享有探望权、探望时间、方式双方自行协商。亦有部分案件,在调解过程中会将孩子接回共同生活的时间、寒暑假的探望时间约定的比较明确。在判决文书中,有的承办人会在主文中仅表述为某一方享有探望权,另一方有协助义务。有的法官会将探望时间和方式具体描述。

后续是否可以将探望权的实现方式在裁判文书呈现精细化表述。明确新增1.常规探望(每月第1、3周周末);2.节假日轮流制度;3.寒暑假分段安排;4.视频探望补充规则。希望这种明确具体的表述使当事人形成稳定预期,将纠纷预防在执行阶段之前。

    相邻关系纠纷:现场主义与经验法则的司法运用

相邻关系类案件是民事审判中最具“烟火气”的领域:楼上漏水导致楼下墙皮脱落、窗外树枝遮挡采光、邻居安装监控侵犯隐私、土地界址不清引发争执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纠纷,背后是邻里间长年累月的摩擦,处理不当极易激化矛盾。

(一)经验法则适用: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提高司法效率

法律的适用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在某些案件中,裁判者可以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案件的证据进行整体上的评判,进而作出合理的事实认定。如书中《车某玲诉朱某芳相邻关系纠纷案》,该案在裁判过程中,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勘验,在朱某芳改造后的厨房内炒辣椒并打开油烟机,片刻后车某玲对应的房间里可以闻到炒辣椒的油烟味,足以对车某玲的生活造成影响,降低其居住品质,故判决朱某芳将厨房恢复到原来位置等。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可以查明案件事实的,无须启动鉴定程序,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二)事实查明范式:从坐堂问案到现场勘验

以跟案的楼上漏水案为例,此类案件的关键在于损失认定——墙面受损面积、修复费用是否合理,往往需要专业鉴定。但经验法则的适用为我们节省了司法资源。在跟案办理的一起类似案件中,承办法官联合物业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发现漏水点位于被告家卫生间水管接口处,受损墙面仅涉及客厅一面,面积约3平方米。通过对比同类装修公司的报价单,最终认定修复费用为2800元,被告当场履行。这种“不依赖鉴定、重实地查证”的方式,既快速解决了纠纷,又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三)巡回审判:让司法裁判与基层治理相衔接

巡回审判更是化解相邻纠纷的“利器”。我们曾将法庭搬到村头香樟树下,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指认土地界址;把庭审设在社区广场,让围观群众参与评议“监控安装位置是否合理”。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当事人的服判息诉率,更推动了基层法治观念的提升。记得在处理一起因宅基地界址引发的纠纷时,我们邀请了村里的老支书、风水先生参与调解,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合农村习俗,最终促成双方以划定界址,多年积怨一朝化解。

人民法院案例库,这座“司法智慧的富矿”,不仅是类案检索的“工具库”,更是裁判思路的“导航仪”。作为一名青年法官助理,我深刻体会到:案例研读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要在“找相似、辨差异、悟法理”的过程中,培养“从事实到法律”的逻辑思维,锤炼“从法律到情理”的价值判断。

(海门法院 张小敏)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