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法庭“萌新”养成记:群众称“暖心”,同事夸“宝藏”

发布时间:2025-07-04 16:38:3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海门法院开发区法庭收到了一则来自12345热线的特殊工单——不是投诉,不是咨询,而是一封饱含真情的表扬信。这位市民在电话中说道:“前两日中午11点52分,海门法院开发区法庭的李女士主动来电沟通案件调解细节,连午休时间都在为我们办案,实在太让人感动了!” 这份跨越了传统“投诉渠道”的表扬,让法庭的同事们既意外又欣慰。而故事的主角——被群众点名表扬的李女士,正是三个月前刚加入开发区法庭的调解员助理李陈滢。 

勤恳敬业:从“职场新人”到“调解能手” 

作为法庭的“新鲜血液”,李陈滢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她勤学善思,积极探索创新先行调解模式,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在同事们眼中,她总是带着一股“较真”的劲儿:调解笔录字斟句酌、法律条文反复推敲、类案检索细致入微。 

为了提升调解效率,她主动查阅大量案例,研究调解技巧,虚心向资深法官请教。在一次次实践中,她总结出一套“倾听—梳理—引导—化解”的调解方法。“调解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是要在法律框架下,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李陈滢常常这样说。而她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法庭工作的短短三个月,她已经成功运用在线调解平台、诉调对接机制促成37件案件先行调解,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2万余元。

司法为民:12345表扬背后的“暖心电话” 

那通被群众“点名表扬”的中午来电,恰是李陈滢工作常态的缩影。原来,当事人因买卖合同纠纷立案后,一直担心诉讼周期过长影响经营。为缓解其焦虑,李陈滢利用午休时间梳理案情,主动拨出了那通“超时服务”的电话:从证据补充要求到可能的调解方案,李陈滢的耐心解答让当事人豁然开朗。“法院的工作人员为了我们的案子,连午休时间都在为我们调解,我真的很感动!”当事人在12345热线中这样感慨。 

而对李陈滢而言,这只不过是工作中的寻常一幕,“很多当事人白天忙于生计,午间或下班后才是沟通的黄金时间。我们加个班,可能就能让他们少跑一趟路。”翻开她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记载着电话调解的案件进展,类似的“延时服务”记录已有三十余次。她始终认为,法院工作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要有温度、有情怀。

团队之光:既是“得力干将”也是“知心伙伴” 

“陈滢到我们庭里时间不长,但她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同事、当事人彬彬有礼,每次听到她和当事人电话沟通,都让人感到如沐春风、心生惬意”,庭务会上,庭长不吝赞美之词。在同事眼中,李陈滢是个总是面带微笑、乐于助人的“知心小伙伴”。无论是份内还是份外的工作,她总是主动承担,从不推诿。而她的“职场新人”身份,反而成了打破隔阂的优势——向法官请教时谦逊勤勉,与当事人交流时毫无距离感,就连最难沟通的当事人,都评价她“说话在理,让人信服”。

“法律是庄严的,但司法的过程可以充满人情味。”这是李陈滢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她桌角那盆绿植,与12345表扬工单的复印件并排而立,成了这个夏天法庭里最动人的风景。

(海门法院 郝思琪)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