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案例问道 法理传薪

发布时间:2025-06-26 10:40: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翻开这部凝聚司法智慧的《人民法院案例库精选》,我仿佛站在无数司法者的肩头眺望着法治的星河。当近百件案例汇聚成河,我不禁思考:作为年轻的法官,该如何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案例本质:司法实践的“规则结晶”与“价值航标”

我认为,如果把法律比作一张巨大的地图,那么案例就是前人们走过的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都是司法实践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反复锤炼所析出的“规则结晶”,它将法条变成了可触摸、可参照的司法准绳。

比如“尉某平、贾某珍开设赌场案”,审理法院紧紧抓住两被告人仅收取固定台费(50元/6小时)而无“抽头渔利”行为的这一关键事实,清晰厘清赌博犯罪与群众文娱活动的界限,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具体的裁判规则,成为法官断案的标尺。然而案例库的更深层价值,在于它为司法价值取向的“航标”作用,借助一个个生动的经典案例,时刻照亮着司法者们前行的道路。

比如“某银行与成都某置业公司执行案”,当执行法院采用“活封”方式,既保障债权人利益又助力困境企业盘活资产,最终实现共赢时,它便具备了超越个案的意义,成为了一道鲜明的航标,彰显了法律对“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坚守。这些案例如同灯塔一般,不仅锚定司法实践的价值方向,更以无声却强大的力量塑造着社会共识,成为法治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研读案例:法官专业精进的“必修之路”

深入研习案例库,是对法官四重能力的淬炼。

一是理论深度的突破。如“李某虎非法买卖爆炸物再审改判无罪案”所揭示的:当销售行为未被行政机关认定违法,购买人已尽合理审查义务时,即便交易标的涉嫌违法,是否必然构成犯罪的问题,使我们深刻思考刑法谦抑性原则的适用边界,是抽象理论在真实争议中接受具象化检验的典型案例。

二是实践智慧的升华。“车某玲与朱某芳相邻权纠纷案”生动诠释了法官如何穿透证据迷雾,在面对油烟侵扰争议,法院摒弃机械依赖鉴定程序,转而通过现场勘验、生活经验法则锁定关键事实。这是一次司法智慧对“生活正义”的完美具象表达,它告诉我们,当证据规则遇见人间烟火,优秀裁判者需懂得用常识之光照亮专业判断。

三是价值守护的坚定。“范某麟与睾某芳执行复议案” 中,当债务人故意以每次支付“250元”(民间隐喻“傻瓜”)的方式履行8000元债务时,法院旗帜鲜明的认定:以侮辱性方式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违背公序良俗,债权人可依法拒收。这充分体现了在复杂价值冲突中,法官需具备坚决捍卫社会道德底线的价值共识。

四是司法视野的拓展。案例库是观察社会的万花筒。“王某容医疗服务合同案”,当“冷冻胚胎”这一科技新兴产物与"单身女性生育权"产生伦理和规则适用的争议时,审理法院既未简单屈从伦理观念,也未机械否定规则适用,而是通过精细的利益衡量,谨慎拓展了生育自主权的边界,充分展现了司法在科技与伦理碰撞中的智慧运用,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司法范本"。还有“李某艳劳动争议(隐形加班)案”,让我们见识了在数字时代下的劳动新形式、新形态——当微信工作群成为"隐形工厂",法院以司法智慧重新定义"工作场所"与"工作时间"的边界,将碎片化的数字劳动纳入了法律保护范畴。这种全景式观察,有助于法官避免沦为“办案工具”,成为能够主动把握时代脉搏的先行者。

撰写案例: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转化

案例撰写绝非简单的事实罗列与裁判要旨复述,而是司法智慧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我认为,优秀的案例撰写应当实现三重境界的跃升:

一是从个案裁判到规则提炼。案例撰写者需细致发掘案件中的法律争点,将法官的自由心证过程转化为可复制的裁判规则。同样以“范某麟与睾某芳执行复议案”为例,撰写者不仅需阐明"250元"支付方式的侮辱性,更要提炼出"履行方式正当性审查"这一新型审查规则,为异议、复议程序确立新的标准,这对我平时的执行工作也极具指导价值。

二是从法律适用到价值传导。案例撰写需构建"事实-法律-价值"三维表达体系。以"徐某苗执行实施案"为例,编纂者通过"客观事实→法律适用→价值追求"的逻辑主线,完整呈现了执行法院的创新实践:面对因季节性市场波动导致的被执行人客观履行困难,法院以"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为指引,创造性采用"活封"措施保全鲜活农产品——既避免了财产贬值风险、保障债权人权益,又为被执行人保留履行能力与生计的希望。这一案例将刚性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价值实践,生动诠释了"放水养鱼则年年有鱼,留根养笋方生生不息"的执行智慧。

三是从经验总结到知识生产。最高层次的案例撰写应当超越个案经验的简单堆砌,实现司法知识的体系化构建与创新性生产。通过"李某艳隐形加班案"与"车某玲相邻权纠纷案"的对照研究,虽然分属劳动法和物权法不同领域,但其核心都在于“权益影响的量化评估”,这为我们审判实践提供了可供复制的方法论工具。如果案例撰写都能够实现这种知识层级的跃升,司法实践将真正成为法治进步的智慧源泉。

感悟已成,行动在即

通过研读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优秀案例不仅是裁判结果的呈现,更是司法智慧的传承。作为执行法官,我们既要办好案件,更要写好案例。为此,我将以"执笔如执剑"的态度,把日常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及时转化成案例,让每一起执行案件的办理都成为司法智慧的积累,为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案例力量。

(海门法院 陈向前)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