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编写人民法院案例库中的一个个典型案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个案争议,更在于树立裁判规则、传递正义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要求和期待,是司法实践的“活教材”,更是法院干警提升业务能力的“指明灯”。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案例,我深刻体会到:办好案子是司法为民的根基,写好案例是经验传承的桥梁,做好宣传是法治传播的纽带,加强调研是理论升华的阶梯。以下结合工作实际,从四个维度谈谈心得体会。
办好案子:以“解剖麻雀”的精神筑牢司法根基
典型案例中展现的裁判智慧,为我们处理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例如沙某某诉袁某某探望权纠纷案,西安新城法院突破法律条文限制,拓展探望权主体范围,论证“血缘关系的延续性”“传统家庭伦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将隔代探望权界定为“父母子女关系的延伸”。启示我们在办案时要注重法律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既要运用文义解释明确条文核心含义,又要通过体系解释厘清法律规范间的逻辑关联,更要以目的解释探寻立法本意。
包场法庭的杨东旭庭长多次叮嘱我们,办好一个案件,一方面要做到“事实清”,通过查事实、定证据,真正抓住案件办理的“牛鼻子”;另一方面要“法理明”,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案例库的示范作用,参考法答网高频提问,利用好类案检索辅助裁判。最后做到“情理融”,用心在与当事人的每一次沟通中体悟民情,让每一份司法裁判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
今年4月我刚开始独立办案时,作为办案“小白”,我深感“本领恐慌”。分到的一件民间借贷案件,庭前我通过学习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经过阅卷,发现原告提交的证据有疑点,在请教庭里员额法官后,多次联系被告,向其耐心释明法律关系和法律后果,被告从最初的消极抵触到最后的积极主动配合,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当庭履行、握手言和,这为我独立办案开了个好头,增强了自信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沉浸式”实践,才能将办理的一个个案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平时跟随庭里员额法官协办案件,观察其庭前准备、庭审驾驭、调解技巧,从阅卷提纲制作、争议焦点归纳到裁判文书说理,每一个环节,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范式,在辅助审判中不断积累“实战智慧”,让每一份司法裁判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写好案例:以“工匠雕琢”的态度提炼司法经验
典型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个案处理,更在于通过撰写案例实现经验的体系化输出。入库案例均遵循“标题—关键词—基本案情—裁判理由—裁判要旨”的结构,这种严谨的框架背后,是对司法规律的精准把握。例如“网络游戏代练不正当竞争案”,裁判理由中对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进行逐一分析,从竞争关系、行为违法性、损害权益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证,特别对行为违法性的论述涉及是否违反业内行为规范及商业道德、是否严重破坏行业公平竞争机制,将复杂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转化为可复制的裁判规则,为类案处理提供了清晰指引。
今年,在杨东旭庭长的指导下,我编写报送了精品案例、年度案例,其中启东某餐饮公司诉陆某夫妇餐饮服务合同案,着笔材料时,认真剖析归纳该案中的争议焦点,将整个案件中的争议“抽丝剥茧”一个个具体的法律问题:从要约的构成、分析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从违约责任的承担、瑕疵履行的认定以及合同相对人的救济途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剖析认定该案的每一个细节,旨在为餐饮服务类案提供一点司法裁判的审理思路及参考。
撰写每一个案例,我都始终坚持:聚焦争议焦点,用简明语言概括案件核心矛盾;聚焦法律适用,结合具体案情阐释条文内涵;聚焦社会价值,通过裁判理由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宣传:以“精准滴灌”的策略扩大司法影响
开发区法庭送法进校园开展法治宣讲课,以案释法,护航青春成长;四甲法庭上门回访赡养纠纷案件,绘就司法温情画卷;包场法庭送法进村,“巡回调解”邻里纠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述皆为各位法官前辈们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弘扬司法正能量之举,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司法宣传的核心要义是要以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形式,还原案件审理过程,释法说理,传递法律规则,呈现法律适用逻辑。无论是用时2小时与当事人进行多轮耐心调解巧妙化解纠纷;还是为当事人释明法律关系让一度失控的庭审现场恢复秩序;亦或是为了一个案件多次到村里查看现场、调查案情近半日,只为疏解当事人多年心结……前辈们司法为民的故事,无一不在诉说着、践行着“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亦有情有义”。
我院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海法微案例”栏目,用短视频“法鼎回声”“小包说法”以“小切口”讲出“大道理”,解读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要点难点。“一案一故事”,我们青年干警,要积极撰写投稿“海法微案例”,通过“案例+故事”的宣传模式,让法律条文从纸面走向群众心间,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今年,我撰写的红木家具多年搁置被判履行案、离职后发表不当言论侵犯公司名誉权案,公众号阅读量均达3000以上,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加强调研:以“见微知著”的敏锐捕捉司法规律
典型案例往往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例如 “组织、操纵网络水军实施流量造假公益诉讼案”,不仅涉及侵权责任认定,更暴露出网络空间治理的制度短板。这启示我们要以案例为切入点,开展问题导向型调研:通过分析类案数据,发现司法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地区裁判标准,推动法律适用的统一;通过研究新型案件特点,为立法完善提供实证依据。遵循“从案例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调研路径,努力让司法智慧真正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去年,我在立案岗位时深深体会到:当事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事实与法律关系,难以将生活事实凝练为法律关系,有时提出两个及以上诉求,以求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所选路径通常相互排斥、不能并存。例如原告自认为属于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经法院审理之后认定借贷事实不成立,原告只能转以不当得利请求权为基础另行提起诉讼。为此,我在裁判文书网上寻找相关的案例,发现这类共性问题后,便从合并之诉的法学理论基础着手,探究客观合并之诉的正当性及必要性,撰写并报送学术论文《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标准澄清与程序完善》。
法院干警重视案例撰写与调研论文写作,本质上是在践行“知行合一”的司法哲学:案例是“具体问题的规则化解答”,调研是“规则问题的体系化反思”。前者如“手术刀”般精准解决个案争议,后者如“望远镜”般洞察司法规律,两者共同服务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典型案例为镜鉴,在办案中磨砺专业能力,在写作中沉淀司法经验,在宣传中传递法治温度,在调研中探寻司法规律,努力成为一名“会办案、善总结、能传播、勤思考”的新时代法院干警,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门法院 崔佩玉)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