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社会剧变,思想激荡,“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这一箴言要求我们赋予“经验”新的内涵。法律人必须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航标,将持续学习内化为职业自觉。而案例库的深度研习,正是洞悉法律实践前沿、更新法律认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库的核心价值:统一裁判尺度的“法治坐标”。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23年12月2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征集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的公告》,其中明确“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查阅案例库,参考入库同类案例作出裁判,以保障法律适用统一、裁判尺度统一,避免‘同案不同判’。”语言文字的外延和内涵的博大精深,法律条文常存在解释空间(如“公序良俗”“善意执行”),很难精准的理解、运用法律,而案例穿透文字模糊性,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标准。通过案例的学习,在实践中能更精准的适用法律。作为执行法官,执行案例传递的更多的是执行案件办理过程中需要秉承的执行理念,为执行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指明了方向,比如“活封”措施、行为类处置规则、如何执破融合,发挥破产制度优势等。
执行艺术的升华:从“程序空转”到“矛盾终结”。
以典型案例促进学习法律规定,精准理解法律精髓,运用到审执案件办理中。在执行中,对裁判文书研读,深入了解双方矛盾根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明专业的法律问题,将审判思维融入执行,通过“审执穿透”促使被执行人消除疑虑,积极履行。
在执行一起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中,某公司拖欠张某工资,仲裁后未能完全履行,张某申请执行。该公司提出执行异议,认为执行前双方已达成和解协议,且已按协议履行完毕。为深入了解案情,及时化解矛盾,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空转,前往张某住处,联系被执行人负责人。经过双方陈述,查看双方执行前达成的协议及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用审判思维向双方释明了各自的利害关系,最终通过协调,被执行人自愿又补偿了张某少部分钱款并撤回了异议申请,张某申请履行完毕,该案全案结案。
今年5月29日,江苏某法院判决确认父亲工亡后通过冷冻胚胎移植出生的孩子小强(化名)为遗腹子,社保中心需按月支付抚恤金至其18周岁。法院认定小强与自然受孕的遗腹子无本质区别,其胚胎形成于父亲生前且为夫妻共同意愿,判决社保中心支付2021年1月至2025年12月抚恤金60,152.76元,并自2025年4月起按月支付至小强成年。这个最新的案例让我想起了该书中民事案例第13个案例《王某荣诉厦门某医院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该案例是在丈夫一方死亡后以胚胎移植的医疗服务合同是否当然终止的问题,作为医疗机构因担心突破法律规定和相关伦理原则,要求法院给与合理判决指导,该案例最终支持了继续实施胚胎移植手术。该案例系2020年判决生效,时隔5年,上述最新案例中显然已对该问题形成无争议的做法,争议焦点系其他延续性问题。综上,案例不仅对于承办法官在办案中统一尺度,也对社会治理,减少纠纷,给与合法性指导。
培育典型案例:司法者的“历史自觉”。
典型案件的发现和办理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对法律方法论的灵活运用。该书中的典型案例也并非都是高深案例,就像人民法院案例库地方法院复核专家肖芄所说的“典型案例并不是那些争议特别大、矛盾对立剧烈的案件,而是能够获得普遍认可和认同的案件。也不是普通的案件,而是具有社会价值引领性的案件;不是常规案件,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指导价值的案件。同时,典型案件不一定是案情复杂的案件,有些事实简单的案件也可能成为典型案例。”执行案例6中,这是一个简单的执行案件,执行标的也很小,但这个小案例却阐述了“采用侮辱性等有违公序良俗的方式”履行法律文书的,属于履行方式不当的大道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这些小案例大道理的案件在我们平时办案中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精心培育和留意。
该书的案例也给与我们很大启发。近期,我们执行完毕一起历时多年、矛盾尖锐、阻力较大的上级法院指令交叉执行的案件。该案因双方当事人矛盾较深,自2015年诉讼至执行阶段,矛盾持续近十年,双方多次申诉信访,对抗情绪激烈。最终,在承办人以“强制执行”为后盾,引导双方认识执行风险,利用再审申请被驳回等关键节点,明理释法,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十年纠纷被化解,执行阻力终被打通,被执行人一次性履行1500万元,该案执行完毕。当提及该案承办人将工作经验梳理,形成案例上报时,起初,承办人称,没有什么经验啊,就是最后可能双方这么久了都“疲劳”了吧,加上申诉被驳回了,这个时间节点,最后就协商履行完毕了。在仔细研读该案多年来多级法院多份判决书、申诉书、执行异议裁定书、多篇信访报告,梳理了该执行案件的由来,当事人关系之后,了解到这是一起典型的上级法院指令执行的案件圆满化解的案件,这正是该本书中执行案例第4篇《四川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实施案》的处理规则,对于执行法院因各种原因执行有困难的案件,可以通过上级法院提级执行或者指令其他法院执行的方式,使案件尽快予以执行。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该案被指令后的处置工作,了解到实际上承办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执行过程充满智慧,只是被浩瀚繁杂的执行案件淹没了办案的经过,无暇回顾、总结。万事开头难,我在梳理上述卷宗材料及追问承办人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案例文字,再不断与承办人打磨,梳理出该案的办案细节、总结经验,并及时上报各载体。这些是案例库的案例给了启发同时在实践中,也将积累经验进一步充实案例库。
格局突破:在价值冲突中寻找“最优解”。
一次法学研讨会上,邻座是一位在读的法学博士,交谈中,得知他在很多层面的论文都获得过大奖,他对法院系统法律实践也颇有了解,他说,法学研究中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他的终身追求是,通过自己的研究能改进法律法规,改善社会管理,使得我们生活更美好,他的思想格局令人敬仰。而对于我们法官来说,因不能拒绝裁判的职业特点,需要我们发挥智慧,通过法律解释方法来进行裁判这种方式,达到法律续造的效果,这是我们法官的至高境界。在执行案件办理中,需要执行法官善意、文明执行,权衡各方利益,在遇到瑕疵裁判文书,执行中既要有一揽子解决纠纷的意识,又要“登高望远”打开格局,考虑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做到这些,除了需要精通各项法律法规,对典型案例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典型案例处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运用,需要我们精准把握隐藏在背后的理念。价值判断为处理疑难复杂执行案件指明方向。在“王某某与喀什某集团公司等执行监督案”执行篇第7个案例中,裁判理念基于地基问题属于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关乎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应当优先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出于保护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撤销案涉拍卖裁定。这种裁决的站位、格局高远,为我们在办理案件中树立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标杆。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经验的升华在于持续学习与反思。这本书仅是粗读一遍后一些浅显的感触,在具体的办案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对案例库案例研读、吃透,以案例为镜,修正法律适用的偏差,贯通审判与执行的思维;不断从中汲取养分,滋养整个办案过程,消除技能恐慌,力争将每个案件办得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办案过程中,挖掘典型案例,既做故事的倾听者,更做新故事的书写者,为法治发展贡献力量。
(海门法院 高梅)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