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盐城市盐都区创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小站点撬动大民生

发布时间:2025-05-30 11:36: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下楼就能找工作,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全包揽,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在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宝才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45岁的孙先生匹配到一份家具厂送货工作。

盐都区人社局以“小驿站”撬动“大民生”,通过打造覆盖全域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圈,推动政策、岗位、培训“三下沉”,让群众实现“下楼即就业”“出门即上岗”。截至2025年5月,全区已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4个,累计服务群众2.1万人次,促成就业1284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占比超60%。

“小站点”构建“大网络”,服务触角直抵社区

周一上午,兆泉社区服务站的蔡桃红背着工作包出了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新收集的需求:“碧水嘉园李姐想找白班保洁”“云航建筑急招会计”。这样的走访,她每周要进行 10 多家企业、20 余户家庭的深度沟通,用“铁脚板”踩出了覆盖辖区的就业需求地图。

与传统走访不同的是,她的手机里多了个“秘密武器”--晓都AI就业助手。每当录入一条求职信息,后台 AI 就会自动匹配岗位。上周,待业半个月的陈大姐通过平台“刷”到了超市理货员岗位,登记后没超过24小时就收到面试邀约。“就像刷短视频一样方便,没想到还能‘刷’到工作。”陈大姐有些惊喜。

数据显示,兆泉站今年已累计发布岗位1600个,这种“线上 + 线下”的双重触达,让站点实现了“四清”管理:人员底数清、技能水平清、就业需求清、岗位资源清。

“小岗位”撬动“大幸福” 多元激活就业生态

在福才社区服务站的实操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家政实训课” 正在进行。专业老师带着 15 名学员练习婴儿抚触,一旁的电子屏同步直播操作细节。52 岁的王阿姨跟着步骤轻轻摇晃模拟娃娃,这是她参加的第3期“盐都悦家师”培训,“以前只会干家务,现在才知道带娃有这么多讲究。”王阿姨认真地说。盐都区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已开展技能培训20余场,培训居民759人次,学员就业率达78%,助力众多居民实现了从“无技傍身”到“一技在手”的转变。

站点的“培训闭环”模式,让技能提升与就业无缝衔接。与喜悦家政合作的定向培训中,学员完成 5 天理论 + 3 天实操后,直接进入企业“储备人才库”。今年结业的养老护理班学员中,18 人已入职本地养老行业,人均月薪达6000元。

除了“硬技能”培训,站点还开辟了“软服务”空间。每月定期举办“社区增收分享会”,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分享工作心得。在工地做过水电工的老张,就是通过参加分享会,学会了如何利用线上平台精准接单,还掌握了与雇主高效沟通的方法。如今,他的接单效率大幅提升,收入比过去增加了近一半,感慨道“在家门口就能取到‘增收经’,太实用了!”

“小创新”激活“大市场” 全链打通就业路径

在方向社区服务站里,李大姐对着计算器连声感慨:“多亏你们提醒,灵活就业补贴算下来一年能省七千多元!”作为标准化服务的“规定动作”,站点将社保补贴、创业贷款等22项政策“打包”下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政策红利。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选动作”的创新。兆泉站推出的“民意小圆桌”颇受欢迎。企业代表、求职者、职业导师改变过去隔窗喊话成同桌交流,现场解决“用工荒”与 就业难”的对接难题。上个月,一场关于餐饮淡旺季用工的讨论中,2家餐饮企业与5名求职者当场达成意向,催生了“错峰就业”新模式。

兆泉社区企业送来的致谢锦旗,方向社区参加培训人员自信的笑容,这些嵌入生活圈的小站点,正在重新定义就业服务的内涵。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在此交融,政策普惠与基层创新在此共振,盐都区的“小站点”正以“就业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朴素实践,将民生服务落细落实,让更多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图文/李正权 倪少峰)

责任编辑:石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