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周恩来红军中学的50余名师生满怀崇敬与期待,走进周恩来故居,参与由周恩来纪念地精心策划的“系好人生第一扣”中学版思政标准化课程。此次活动别开生面,采用“场景式教学+沉浸式体验”的创新模式,让同学们在伟人成长的旧址中,深刻探寻精神根脉,红色文化也真正成为了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开课仪式:初心广场上的精神启航
清晨八时,周恩来故居在金色晨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正门前的广场上,带队教师张尚尚在开课仪式上语重心长地说道:“这里,是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志向的起点,更是我们叩问初心、校准人生坐标的精神原乡。站在此处,我们应当以周总理为榜样,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与使命。”
随后,景区讲解员孙咪用生动且饱含深情的语言,对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故事进行了深度解读。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见了少年周恩来那坚定的眼神和奋发的姿态。研学队伍以热烈掌声正式开启了这场“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书房寻踪:与少年恩来的跨时空对话
在周恩来少年读书的房间,时光仿佛凝固。屋内的陈设简单而朴素,陈旧的书桌,几本书籍,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周恩来刻苦学习的日日夜夜。学生讲解员张皓轩站在书房旁,深情地讲述着“冷水提神练书法”的故事。“少年恩来在煤油灯下坚持每日完成课业,寒冬以冷水擦拭面颊保持清醒……”话音未落,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赞叹。同学们在研学手册上写下感悟:“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只有不为人知的坚持”,还有同学引用诗句感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像周总理一样,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家世探源:百年居室里的家风密码
“诞生房”与嗣父母住房内,泛黄的老照片镶嵌在古朴的相框中,陈旧的书桌柜散发着岁月的气息,这一切都勾勒出周家“勤俭传家”的深厚底色。学生讲解员吕思恩、刘语煊娓娓道来:“生母万氏教他宽以待人,嗣母陈氏授他诗词启蒙,两位母亲的言传身教,正是总理‘第一粒纽扣’的缝制人。”院落水井边,学生讲解员陆涵灵带领同学们体验传统打水流程,当清冽井水提上来时,大家不禁感慨:“这不仅是劳动体验,更是从‘一瓢水’中读懂‘艰苦朴素’的生存哲学”。
家风课堂:展厅里的价值观公开课
家风展厅内,一幅幅精美的版画、一段段详实的文字,生动地展示着周恩来的成长历程和周家的家风传承。其中,《大鸾——周恩来在故乡的十二年》版画格外引人注目,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恩来少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场景。
从“不谋私利、不搞特殊”的十条家规,到“尊老爱幼、清正廉洁”的处世准则,讲解员系统解读周恩来家风的精神内核。“原来好的家风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待人接物中的细节。”一位学生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道。同学们深刻感悟了少年周恩来所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家风影响,也更加清晰地明白了良好家风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海棠寄情:树木下的信仰接力
故居后院也是少年周恩来经常劳作的地方。在后院的海棠树前,同学们手持水瓢为一株株树木浇水。刘语煊同学一边浇灌一边感慨:“每一滴水都是跨越百年的对话——少年恩来在此埋下家国种子,今天我们用行动浇灌信仰之花。”这场特殊的劳动实践,让“躬行不辍”的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成为青年学子的行动指南。
墨迹悟道:碑廊下的青春立志
在墨迹碑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题词前,学生讲解员赵凌萱讲述题词背后的时代背景:“12岁的周恩来目睹民族危亡,立下振聋发聩的志向……”同学们轻抚碑刻字迹,用手指代笔临摹“崛起”二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信念落于笔端。
庄严宣誓:塑像前的使命告白
活动尾声,全体学生在周恩来总理塑像前庄严宣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誓言划破晴空,与百年前少年恩来的呐喊形成历史回响。带队老师总结道:“故居的一砖一瓦都是思政课的‘活教材’,希望同学们把‘扣子精神’带进校园,让红色基因在行动中传承。”
此次研学创新采用“双导师制”(景区讲解员+学生讲解员),通过“听故事、看遗迹、做体验、悟精神”四维教学法,构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思政教育新范式。正如青砖黛瓦间流动的研学队伍,新时代少年正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对话伟人,让“人生第一扣”在红色浸润中扣得更紧、更正。(张翔雯 高婧)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