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早春的雨淅淅沥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里采集袋中逐渐充盈的“生命种子”,即将跨越山河,在另一个身体里绽放春天。
初遇生命之约:从志愿者登记到二次捐献
时针拨回2021年秋,“00后”法院公务员小伙朱啸天在校园献血车上郑重签下《捐献同意书》,“当时只觉得是多给人生添个选项,没想到真能救人两次。”谈及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他笑着展示了手机里珍藏的电子证书。2024年年初,从知道配型成功那天起,为了让患者能移植更优质的造血干细胞,他主动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积极锻炼,以最好的身体状态时刻准备着,2024年04月16日在连续注射5天的动员剂后,历经5个多小时的采集,首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液227毫升,成为我市第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一袋看似不起眼的红色液体,却饱含着生命的希望,并以最快速度送至云南昆明,为血液病重症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半年过去,已至深秋十一月,当淮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朱啸天有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留存的血样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他没有退缩和犹豫,坚定地向工作人员表示愿意二次捐献的意愿。2025年3月3日,他再次走进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前得知此次接受捐献的患者与上次是同一个人,再一次坚定了他捐献的决心。这是他时隔近一年为挽救同一位血液病患者进行的第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本次捐献顺利采集造血干细胞悬液226ml,成为全国第19515例、江苏省第1552例、淮安市第6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第2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如此大爱之举获得淮安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张柏、金湖县副县长唐凤娥、金湖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陶然、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介进、金湖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徐俊、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学科带头人于亮、科主任王春玲等人员的亲切慰问与高度赞扬。
亲情与信念的碰撞:再赴“生命之约”
第二次捐献的决定最初让朱啸天的父母强烈反对,“他体质一般,我们担心身体扛不住!”朱父坦言。面对家人的焦虑,他没有硬碰硬,而是请来红十字会专家上门讲解,并展示患者家属的感谢信,那个患者才30几岁,她在信里说“您是我们最后的希望……”说到此处,这位年轻小伙的眼眶微微发红。最终,父母被儿子的执着和患者的求生渴望打动,含泪支持了他的决定。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硬核担当”,连续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累计承受10天动员剂注射引起的关节酸胀不适,他却说:“比起患者等待的煎熬,这点疼不过是生命的提醒,有人在远方需要我。”疼痛与恐惧面前,你是否愿意为陌生人挺身而出?他用226毫升滚烫的“生命种子”给出了答案——真正的勇敢,是明知荆棘仍选择绽放。
生命火种续燃:让善意薪火相传
目前,第二次采集的造血干细胞顺利送往云南昆明并成功输注到患者的体内,淮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二次捐献案例仅占造血干细胞捐献总数约3%,像他这样短期内连续捐献的00后更是凤毛麟角。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陶善东指出,二次捐献需重新注射动员剂,对捐献者生理心理都是更大考验,但不会影响健康,朱啸天是一名有品德、有坚守、有信仰、有爱心的青年人,他的故事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我们呼吁更多健康适龄青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可再生的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当被问及未来是否愿意第三次捐献时,他推了推眼镜:“如果那个生命还需要我,答案永远都是肯定的,这不只是法律人的职业信仰,更是共产党员的本能选择。”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自2019年起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定点采集医院,目前已完成27例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采集,采集的干细胞捐往全国各地,挽救了无数危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未来,我们定会继续“医”无反顾,为更多血液病患者保驾护航。(淮安市一院 郑静)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