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叠加升级,各种诈骗手段花样繁多,校园反诈任务艰巨。聚焦校园诈骗新变化和新特征,建构起“3Χ3”校园反诈能力机制,以青春之智,打造“苏医无诈”校园。
一、党建引领,加强“校院班”三级反诈组织力
1.全盘规划,加强反诈领导力。学校党政将“苏医无诈”校园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并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全校反诈专题会议,明确目标,部署重点,全面落实反诈工作责任制。学校专门成立“无诈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校反诈工作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反诈工作。
2.贯彻实施,加强反诈执行力。二级学院党政根据学校反诈规划和工作重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性特征,制定详细的反诈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反诈执行小组,负责全院反诈工作的具体工作。同时,学院党委积极与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校园反诈的基本组织力量。
3.注重落实,加强反诈战斗力。建立班级反诈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班级同学的反诈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班级讨论等形式,营造班级反诈氛围。制定班级反诈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诈骗事件时的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诈骗事件。
二、智慧融通,提升“知行信”三大反诈免疫力
(一)反诈宣教常态化,提升反诈认知力
1.办好反诈宣传三项活动。一是每学期邀请警方和反诈专家到校园进行反诈宣讲,通过真实反诈骗案例,向学生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预防方法。二是每学期举办反诈知识和手抄报比赛活动,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对反诈基础知识的掌握。三是办好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公众号等反诈宣传栏目,营造浓厚的校园反诈氛围。
2.讲好反诈教育三堂课,既讲好新生反诈第一课;上好反诈知识精品课;精讲反诈案例课。通过多样化的反诈知识宣传活动,让防骗宣讲入眼入耳入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反诈的强烈意识及认识力。
(二)反诈过程制度化,提升行为自控力
学校制定了“三制三必须”制度,规范和引导校园反诈行为。一是制定《反诈防诈指标体系》,要求各部门、院系及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严格按指标体系标准,实行精准反诈防诈工作。二是制定《反诈信息汇报制度》,要求对发生的诈骗案件要及时报,对反诈案例处理情况要定期报,对反诈防诈工作活动要按月报。三是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任务分解》,形成反诈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基本格局。通过反诈制度体系建设,将反诈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三)反诈防诈智慧化,提升信息鉴别力
一是构建校园反诈大数据平台,通过收集学生的消费、社交等数据,鉴别诈骗的虚假信号;利用智能识别系统,对校园网络环境中的可疑链接、诈骗话术进行实时监测。二是建立校园智慧化信息发布渠道。学校通过官方APP或校园信息平台,及时推送反诈资讯;通过设置智能客服,解答学生关于反诈的疑问。三是建立公安、银行智慧化联动机制,当出现诈骗预警时,迅速做出反应,冻结可疑账户,阻止诈骗行为在校园内发生。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精准鉴别诈骗信息,从源头上杜绝诈骗隐患。
三、协同联动,共筑“警校银”三方反诈防御力
1. 合作共育,共筑反诈内动力。警校银三家反诈联盟密切合作,制定“三共同”反诈宣传教育模式。一是盐城市公安局盐南分局、农业银行盐城分行与我校共同举办“苏医无诈,警银共建”反诈联盟活动;二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校园网等平台共同开设“线上线下”反诈教育课堂。三是共同制定横幅挂到,海报贴到,讲座讲到,考试考到,案例提醒发到,责任状签到“七到”反诈宣传模式。通过“三共同”合作,提升了全校师生反诈防诈的认识力及内动力。
2. 资源共享,共筑反诈协同力。一是信息共享,警校银三方建立了24小时信息交流畅通渠道,将诈骗的信息迅速传递,并及时反馈。二是人力资源共享,学校邀请公安民警和银行专业人员入校担任反诈外聘教师,主讲和培训反诈知识,提高师生的反诈技能;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人才资源把反诈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中,举办反诈主题演讲、征文等活动,并邀请公安和银行人员参与指导。三是技术共享,公安和银行向学校提供反诈APP,帮助师生识别诈骗电话、短信和网站;学校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发反诈教育课程和软件,为公安和银行的反诈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警校银通过反诈资源整合,大大提升了我校反诈整体防御力。
3. 三方联动,共筑反诈处置力。“警校银”三方联盟建立了启动、介入、结案“三及时”反诈处置联动机制。校园一旦发生诈骗事件,学校及时将诈骗情况反馈给公安和银行;公安及银行收到诈骗信息时,及时介入,公安充分发挥侦查专业手段处理案件,银行迅速启动冻结账户;在诈骗案件处理结束后,三方及时总结反诈经验教训,编制反诈案例,通报警示,引为鉴戒。“三及时”处置联动机制有效避免了学生因受骗而遭受损失。
通过“3Χ3”反诈机制的运行,反诈组织能力、免疫能力及整体防御力明显提高,校园内诈骗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师生们的反诈意识和防范能力显著提高。今后,反诈机制将持续发挥作用,联合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安全无诈的校园环境。(文/孙璟 封竹兵)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