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兴产业 促就业 实现搬迁移民就近就地就业

发布时间:2023-10-23 16:03:35 来源:中国报道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上,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坚持把就业作为重中之中,不断开拓创新,建立了“工业园区+帮扶车间+公益岗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就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的新路子。全县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5451人,其中60岁以上就业615人,全面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稳定就业的目标。

打造五好园区,实现就近就业。县坚持把五好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高增长极、最大主战场、最强动力源,共引进规模企业129家,形成了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电机为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体系,现有员工1.6万多人,其中吸纳搬迁劳动力1852人,务工人员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一是落实惠企稳岗政策。出台了《激励江华高新区规模工业企业员工安居乐业若干政策》,共安排园区425名员工子女县城入学、发放员工购房补贴529万元、社保补贴116万元、职业培训补贴354万元、就业见习补贴402.7万元。二是优化就业服务送岗。深入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拓展“母亲式”服务内涵,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月月有”模式,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高校毕业生招聘周、脱贫劳动力专场招聘等活动贯穿全年,通过“湘就业”、永州智慧就业、村级“连心桥”微信群、QQ群等媒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企业精准输送员工。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扩岗。针对“宝妈”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难题,创新推出“宝妈生产线”,即工作时间朝八晚四,周末双休,节假日休息,实现务工、带娃“两不误”。目前已有超航电机、龙德晟机电等6家规模企业开设了10条“宝妈生产线”,吸纳了500余名“宝妈”就业,其中搬迁脱贫人口236人。

发展帮扶车间,实现就地就业。一是复杂工序在园区,简单生产在乡村。按照“高新企业在园区、劳动密集型车间到乡村”的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园区规模企业,将操作简单、用工灵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易地搬迁安置区一楼架空层,发展为帮扶车间,承接园区企业产业转移需求。目前,园区企业在乡镇开设帮扶车间33家,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347人。二是预先谋划发展,楼上居家楼下就业。充分利用安置房架空层发展帮扶车间,供给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或租用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群众就地就业,场地出租费用可用于易地搬迁安置区日常维修管理,改善小区居住环境。目前,各乡镇已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的小微企业74家,其中:安置区架空层小微企业57家,周边产业企业17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解决搬迁劳动力541人。三是培训在公司,实现在家就业。对产品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工作环境制约、通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生产技能的企业,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实现群众在家里就业,解决行动不便人员就业30余人。四是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在村办厂。出台奖励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共兴办农产品种养合作社、食用菌等产业12家。

开发公益岗位,实现帮扶就业。对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好用活人社、林业、民政、交通、环卫、移民后扶、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的后续扶持资金,因地制宜开发公共服务公益岗位。一是精准设岗。根据各集中安置区规模、人口、就业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公益性岗位设置,指导各乡镇开发乡村管理员、护林员、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62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52人。二是聚焦重点。加强对搬迁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人群的监测,切实帮助残疾户、半劳动力户等就业困难人员落实低保、残疾补助等惠民政策,通过开发适宜的公益岗位解决残疾、半劳动力、弱劳动力等人员的解就业需求。三是加强管理。强化搬迁安置区公益岗位的管理,按照安置区申报、乡镇审核、县级抽查的方式,严把“进人关”。同时,由乡镇每月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与工资挂钩,对人员和岗位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提升安置区公益岗位人员管理服务水平。(陈景树、唐军)

责任编辑:赵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