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迎中秋,制荷包——淮安市银川路实验小学中秋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13 来源:中国报道

在迎接中秋佳节的时刻,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淮安市银川路实验小学的美术组老师组织了一场以荷包为主题的活动——“说荷包”、“赏荷包”、“制荷包”,让小小的荷包为节日增添一份浓厚的喜气。

说荷包

石晓洁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荷包的由来、作用、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引导同学们了解荷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荷包不仅代表着劳动和智慧,更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讲述荷包的故事和相关的传统习俗的学习,孩子们对荷包这一文化符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赏荷包

荷包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 隋书·礼仪志六》:“( 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到“荷囊”成为“荷包”正式出现。宋代以后,荷包兼收纳、装饰、礼赠、传情之用,更为古人服饰礼仪平添了浓厚的仪式感。至明清时期,荷包工艺日趋考究,集织造、刺绣、串珠、累丝编绳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故有“寸之幅,意扬干里之说。造型最初多为椭圆形,后来有了长方形、桃形、如意形、葫芦形、花瓶形、方胜形、元宝形等等。

制荷包

一、活动前期准备

胡小坤老师在为同学们剪裁缝制荷包需要的半圆形布料

石晓洁老师为同学们熨烫缝制荷包所需的花布料

刘思源老师为同学们打印奖状

二、活动现场

老师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布料、彩线、针等材料。 孩子们亲手动手制作自己的荷包。

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和创意,选择合适的布料,并用心剪裁成完美的荷包形状。然后,他们用针线缝制,装饰荷包,加上自己喜欢的花纹和图案。

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艺术的魅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在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汲取了中国传统的劳动智慧、艺术美学,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美德深植内心。

在中秋节这个特殊时刻,每位孩子手中的荷包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祝福,让我们共同期待,荷包中的喜气随着中秋的到来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刘飞龚冉石晓洁)

责任编辑:赵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