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不谋而合的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精神内核。8月1日至7日,北方工业大学“齐风鲁韵”文化调研团前往齐鲁大地,探访齐国故地,调研齐文化发展现状,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探寻太公始封地,溯源齐文化发端
“发源地是一个点,而不是若干点,母亲只有一个,齐文化的母亲就在昌乐。”昌乐县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刘兴国这样说。齐文化的开创者是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姜太公,姜太公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始封于齐,都营丘,是齐文化的奠基者。为溯源齐文化,调研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探访姜太公始封地,了解齐文化的滥觞。
调研团先后探访了崇山祭祀遗址、太公湖湿地公园和古城村营陵故城太公祠等地,亲身感受孕育灿烂齐文化的自然、人文环境,探寻当地齐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调研团成员了解到,营丘镇通过探索建设特色旅游文化村,努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发展富民产业,在建设实体平台的同时建设软性平台,更好地促进当地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古城文化走出古城。
调研团成员还与昌乐县委宣传部、文旅局召开专题座谈会,进一步交流学习齐文化传承发展状况。调研团成员们通过聆听营丘地望问题的考辨,知晓了营丘是为西周齐国最早的都邑故址;通过厘清齐国发展历史,并结合姜太公受封建国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了解了齐文化中“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举贤尚功”等重要思想内容。调研团着重分析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姜太公选贤任能、“举贤而尚功”人才主张的相同之处,领略了拥有开放、包容、创新、发展内核的齐文化不断被传承发展的魅力所在。
“要重视将形而上的概念具体化、形而下的契用,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在产业上实现乡村振兴。”昌乐县委宣传部文化科负责人赵顺顺在座谈中讲述昌乐县对以齐文化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规划和落实情况时这样说。调研团指导老师张茂林在座谈中也提倡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为根本导向,做好调查研究,做好转化运用,切实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重任。
图为“齐风鲁韵”文化调研团与昌乐县相关部门座谈交流
游访齐国故城,探索齐文化脉络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和生成的。齐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是在齐地形成的以东夷文化为底蕴,融合了商周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姜太公分齐建国时期,经历了“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多个历史发展阶段,体现着具有滨海地区特色的“工商利国”的物质文化和具有多元色彩的精神文化。调研团一路沿着齐文化东线遗址,先后到青州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即墨古城等地进行文化考察与调研。
海岱间的青州是为齐国的腹地,青州博物馆作为这片土地历史记忆的承载地,拥有丰厚的齐文化资源。调研团成员们先后参观了“字里乾坤——齐国文字与古代文明专题展”和“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历史陈列”两个展厅,了解了齐地青州的齐文化。在齐国文字展厅,调研团成员们透过忠实记录齐国文字历史变迁的青铜器、瓦当等实物资料,窥见了战国秦汉时期的齐国历史:政治上分明的组织结构、经济上发达的工商、鱼盐业和量制的发展演变等等;青州历史陈列展厅更是犹如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向调研团展示了齐地青州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齐地文化。
临淄作为齐文化鼎盛时期的齐国都城,汇集了齐文化完整的核心思想。齐文化博物馆的“泱泱齐风——齐文化历史陈列”展厅以时间为轴,用雄浑厚重的文物陈列和文字专题集中展现了齐文化的思想内核和齐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展厅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八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齐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调研团们沿着齐文化的历史脉络一路走来,不仅在博物馆经历了一场文化之旅,更是惊喜地看到当地正努力将齐文化与经济产业融合、与人们生活融合,让文化走出史书和讲堂,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日常,齐文化主题的陶瓷产品、数不胜数的游学项目使齐文化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日用而不觉中增强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国语》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作为一种城市“再造”,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城的重要展现。调研团成员们在探访即墨古城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三位即墨大夫刚直不阿吏治卓著,英勇不屈视死如归,胸怀大局善断利弊的事迹被记载在《史记》等典籍之上,即墨由此昭彰史书;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亦使“即墨”之名彪炳千秋;自田氏代齐,至秦灭六国,田氏立国近两百年后齐亡,后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以布衣打天下,相继称王,逐鹿中原,欲挽大厦于将倾,最终齐王田横与五百义士自尽于此,梦碎即墨。调研团的成员们此行调研学习仿若亲历历史兴衰,真正深入感受到了拥有深厚积淀的古城魅力,“能学习到、讲清楚,是我们一行最大的收获”,调研团指导老师张茂林在探访后说到。
图为调研团成员们参观齐文化博物馆
探访孔子故里,领会齐、鲁文化融合
在八百余载的历史进程中,齐、鲁文化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基础和理念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但着两者的交流和融合也从未间断,逐渐从独立并行到交叉融合。春秋时期,齐国霸业和鲁国礼乐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吸收,而随着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大一统思想的盛行,加速了齐、鲁文化的融合统一,最终在秦汉时期合流为齐鲁文化。因此,对齐文化的调研离不开对鲁文化的关照,从而使调研团能够发掘并厘清齐、鲁文化的异同,通过对比深入了解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姜太公封齐同时,周公旦被封于鲁国。起初鲁国在河南鲁山一带,后来因周王室为了巩固和加强对东夷地区的统治,将鲁国改封在曲阜,鲁国故都曲阜也是鲁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孔子的故乡。调研团为深入调研鲁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核,来到了位于山东曲阜,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的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三孔”。调研团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在生动的实践调研中深刻认识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内核,并结合齐文化调研成果,总结出了鲁文化中重义轻利、崇仁重德、勤俭节约、重道轻器、保守稳重、重亲亲等有别于齐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更加系统的认识了姜太公思想如何强国、孔子思想如何治国,而后又通过“孔子闻韶”、“晏婴以礼治国”等历史事实了解了齐、鲁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稷下学宫的设立对齐、鲁文化的融合推动。至此,伴随着对齐、鲁文化融合统一的探索学习,调研团的齐文化调研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三孔研学习
齐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新时代依旧灿若明珠,熠熠生辉。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书写新的文化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文/魏玉真)
图为北方工业大学“齐风鲁韵”文化调研团成员合照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