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弘扬民族节庆文化,是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方面。弘扬民族节庆文化,有利于在民族地区发挥好凝心聚力作用,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广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民族文化节庆的不断弘扬,将助力广西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广西乡村振兴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和美乡村的内涵
何为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追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做好乡村振兴这一大文章的基础上,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和美乡村建设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纳入其中,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其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应体现在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二、广西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广西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产业体系健康发展直接关涉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构建广西宜居宜业的产业体系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断发展。着力加强乡镇企业发展,注重开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构建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二是因地制宜注重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广西地区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很多农产品和品牌享誉国内外。故而,应该围绕特色产业和文化,助力打造农业产业品牌。三是加强企业自身建设。要结合广西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把我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好。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注重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四是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发展多谋出路。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政策调整,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创造便利条件。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助力企业发展。政府在助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广大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对广大民众进行义务教育和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力支持。
(二)提升改造广西民族特色的乡村风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要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广西地区特色的乡村风貌资源丰富,要充分加以充分运用并进行提升和改造。深入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坚持把“三清三拆”环境整治作为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强乡村村容村貌建设。全力做好清理村庄垃圾、杂物等工作,加强乡村河道、道路障碍物清理工作,不断优化好乡村地区生活环境。广泛开展乡村地区房前屋后、道路沿线环境整治,保持乡村环境整洁、干净、通透。不断加强乡村地区卫生以及公共器材、图书馆建设,优化乡村地区公共生活环境。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广西地区民族特色村落、古寨等资源丰富,提升和改造广西民族特色的乡村风貌,要着力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促进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传承利用。
(三)加强和改进广西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广西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广西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广西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方式,开展好社会乡村治理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不断优化,将大大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优化治理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组织和生活条件。二是要确保乡村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广西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要以乡村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的安宁祥和为旨归。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确保矛盾风险不外溢不扩散。三是要充分发挥好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数据资源库,为风险矛盾进行精准“画像”。构建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治理效能。
(四)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题中之意。首先,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既要体现在其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上,同时又要体现在所具有的道德水平上。要通过文化下乡,普法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素质。要通过图书建设文化工程,让文化能够真正地走入广大农民的心田,让大家对党的政策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进而,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自觉性和领悟力。要提高广大村民的自控能力。广大村民也应该自觉地加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参与到乡风文明的传承和保护中来。要着力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振兴意识,通过不断地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不断加强其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让广大村民充分的意识到自己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人,自己有责任服务于乡风文明建设,并应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与力量。
其次,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作用。乡贤是与农业相伴而生,指乡村中有声望权威的精英人士。乡贤是乡风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引导力,充分发挥好乡贤文化的作用对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要充分挖掘广大乡村地区所蕴含的古代乡贤的文化,用古代乡贤文化去影响当代村民,激励广大村民向善向上的精神气质。二是要充分发挥好新乡贤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的调动新乡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中来,参与到乡村治理活动中,引领广大村民们做到见贤思齐、见德思义。从而,不断构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合力。
三、弘扬民族文化节庆,对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作用
(一)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于充分发挥好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节庆,一是将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着力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民族文化节庆,可以说,既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二是将推动以文化产业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节庆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节庆资源打造“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宜居宜业新业态,实现富民惠民乐民的发展。
(二)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传承弘扬乡村传统美德
民族节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蕴涵。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乡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当中,经济上的落后,直接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广大农民学习先进文化、接受新的理念和知识的资源途径较为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由于存在着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的效用,一些农民逐渐丧失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认同。出现了规矩意识不强,思想落后,道德滑坡的情况。在这样一种环境和背景下,社会治理缺少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作为有效的引导。所以,广大村民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一种缺乏操守的状况。一些村民不能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乡村地区的价值凝聚力需亟待强化。弘扬民族节庆文化,将有利于获得广大民族的内心认同,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追求真善美的力量。民族节庆文化作为古人留下的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民族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凝心聚力作用。
(三)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凝聚和美乡村建设力量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普遍使用,广大乡村地区的青年人开始接触各类新鲜资讯,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网络信息沙石俱下、鱼龙混杂,广大农村青年极其容易受到这些错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思想和行为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当前,在广大乡村地区,受到娱乐化和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广大乡村青年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价值认同也越发的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弘扬民族文化节庆,将有利于调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来,共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在民族文化节庆的推动下,有利于实现对乡村地区文化凝聚力提升,弘扬爱国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四)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塑造特色文化乡村风貌
弘扬民族文化节庆,将有利于推动特色文化乡村风貌建设,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乡村文化环境。乡村地区的居住环境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乡村风貌的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节庆中蕴含着深刻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也是民族地区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鲜明标识。弘扬民族文化节庆,将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着力形成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情感认同。
(五)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乡村秩序的建构和建设
民族文化节庆中也蕴含着乡村伦理秩序的深刻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乡村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节庆文化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家庭伦理道德,这些内容对于维护好家庭伦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民族节庆文化中往往也包含着处理好邻里相亲关系的深刻内涵,这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节庆文化中也包含着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内容,倡导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些内容也将对构建和谐乡村秩序的构建,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民族文化节庆,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效经验
(一)用民族节庆活动推动和美乡村的荔波经验
荔波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节日多姿多彩,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以独特的山水风光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荔波县依托处处是景的生态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把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推动原始古朴的民族村落向吸引游客的景点转变。
荔波小七孔镇倡导以传统节日带动乡村旅游。在实施过程中,荔波县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民族文化建设,提出“旅游开发、文化先行、宣传出击”的发展思路,把布依民族文化视为联山湾乡村旅游的灵魂,广泛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发展热情,联山湾在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体验方面陆续推出布依歌舞表演、纺纱、织布、扎染、打糍粑、包花样粽子、磨豆腐等项目,并于不同季节推出赏油菜花,采摘杨梅等观赏、体验游,主动对接联络旅行社,逐步推向旅游市场,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二)以节庆为媒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崂山经验
创办于2004年的崂山茶文化节以茶为媒,以茶事活动为载体,将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入全域旅游,崂山选择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与赛事活动,在弘扬崂山茶文化的同时,打造富有崂山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乡村样板”。
对崂山区来说,以节庆活动品牌的打造,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助力产业寻找新增长极,不仅是这座“山海品质新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更是其推动乡村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的新路径。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山海茶产区,崂山区素有“中国江北名茶之乡”的称号,而茶文化也成为崂山区的重要文化底色。地处黄海之滨的王哥庄街道更是以14480亩的茶种植面积,承担起打造崂山茶品牌的重任。据介绍,在王哥庄街道,从事茶业的居民近2万名,茶企业50余家,年产干茶800吨,茶叶总收入2.1亿元,可以说“村村有茶园、户户飘茶香”。
(三)“民族节庆+旅游”促进富民乐民的融水经验
广西融水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创建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系,根据融水“秀美融水 风情苗乡”的旅游发展定位,用好“创特” “创域”平台,依托“旅游业+品牌+文化”,极力打造“融水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主题活动”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和特色旅游名县提供品牌支撑,进一步实现全县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并以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融水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深度体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和自驾游重要目的地。
五、传承民族文化节庆,助力广西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挖掘民族文化节庆资源,打造“一乡一节”品牌
针对不同地区,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充分挖掘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节庆资源,打造“一乡一节”。广西地区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应着力打造“一乡一节”品牌,不断推动广西民族文化节庆的发展。乡镇乃至村屯是传承和弘扬民族节庆文化的主阵地,要充分挖掘乡镇和村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注重品牌化打造,使其成为各乡镇的一张亮丽名片,进而,不断拉动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出台政策,扶持民族文化节庆助力乡村文化产业
政府要大力扶持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节庆文化节的开展,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节庆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相应政策的帮扶。特别是在很多地区,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还是以碎片化、村民的自发行动为主,还未形成规模化、集成式、产业化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作为,为民族节庆文化发展搭台子,大力扶持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开展。
(三)探索“民族节庆+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开展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民族节庆+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民族文化节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要借鉴国内外民族文化节庆+旅游的成功模式,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民族节庆可以说是一个极具看点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各地方应该充分地挖掘好这类资源,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把民族文化节庆有机融入。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格调,又可以弘扬好民族文化节庆。
(四)以民族文化节庆为载体,大力弘扬乡村传统美德
开展好民族文化节庆,对于广大乡村地区来说,还要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可以弘扬乡村传统美德。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民族文化节庆是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各地民众在这些民族文化节庆中成长起来。这些民族文化节庆塑造了广大民众的内在品格、精神气质等,对于乡村传统美德的不断弘扬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民族文化节庆让广大民族感受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品质。对于广大乡村地区来说,这也十分有利于乡村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五)以民族文化节庆为纽带,促进乡村民族团结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民族团结是新时代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弘扬民族文化节庆,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和打造。通过民族文化节庆,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文化节庆具有纽带作用,在民族文化节庆的作用之下,各民族地区群众共同生活,心心相惜,引领各族人民树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作者生忠军 系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广西青年讲师团成员,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欧建雍 系广西社科联联常委,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石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